一、抗体检测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
真题回顾1
N73ASLE患者不会出现的血液学异常是
A.血红蛋白减少
B.网织红细胞减少
C.白细胞减少
D.淋巴细胞减少
E.血小板减少
:
SLE即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
SLE患者贫血常见,血红蛋白减少(A错);白细胞减少(C错),且通常与疾病活动性相关,约50%患者白细胞计数低于/μL,尤其见于那些处于SLE活动期患者;
约20%的SLE患者发生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μL)(D错);25%~50%的SLE患者有轻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00/μL),10%的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μL(E错)。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由于红细胞减少,可刺激骨髓造血,因此网织红细胞计数反应性增高,而不是减少(B对)。
:B
真题回顾2
N76A下列关于SLE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的概述中,正确的是
A.不出现在SLE活动期
B.可表现为血小板正常
C.只表现为静脉血栓
D.可表现为习惯性自发性流产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是指由抗磷脂抗体(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常发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跃期(A错)。
临床主要表现为动静脉血栓形成(C错)、习惯性自发性流产(D对)、血小板减少(B错)和神经精神症状等。
:D
真题回顾3
N74A对确诊SLE和诊断其活动性参考价值最大的抗体是
A.抗核抗体
B.抗dsDNA抗体
C.抗Sm抗体
D.抗RNP抗体
E.抗Ro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
ACR修订的SLE(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中,免疫学异常和自身抗体阳性包括: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磷脂抗体和抗核抗体ANA。
但对确诊SLE和判断其活动性参考价值最大的抗体是抗dsDNA抗体(B对)。
抗核抗体(A错)见于几乎所有的SLE患者,为SLE的最佳筛选试验,但特异性低,其阳性不能作为SLE与其他结缔组织疾病的鉴别。
抗Sm抗体(C错)特异性高,敏感性低,有助于早期和不典型患者的诊断和回顾性诊断,但与病情活动性无关。
抗RNP抗体(抗核糖核蛋白抗体)(D错)可见于35%~45%的红斑狼疮病人和95%~%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病人,多作为辅助诊断,且与病情活动性无关。
抗Ro(SSA)抗体(E错)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阳性率可达到70%~%(P),而在SLE中为24%~60%,诊断意义不大,且与病情活动性无关。
:B
真题回顾4
N74A下列与SLE活动性无关的实验室检查是
A.血清C3,C4降低
B.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
C.抗dsDNA抗体升高
D.抗Sm抗体升高
E.血沉加快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处于活动期时,补体C3、C4和总补体活性(CH50)水平常减低(A错),原因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消耗补体,同时肝脏合成补体的能力下降。
由于SLE患者常可存在多系统受累,在SLE活动期时常会导致血液系统异常和肾脏损伤等,血常规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减少(B错)、血小板降低、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E错)等。
抗dsDNA抗体多出现在SLE的活动期,抗dsDNA抗体的滴度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C错)。
抗Sm抗体属于抗ENA抗体一种,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具有辅助诊断意义,但与疾病的活动无关(D对)。
:D
真题回顾5
N84A在SLE应用激素冲击疗法中,下列哪项一般不是适应症
A.急性肾衰竭
B.NP狼疮的癫痫发作
C.NP狼疮的明显精神症状
D.炎症溶血性贫血
E.严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激素冲击疗法是短期内大剂量应用激素迅速控制病情恶化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用激素冲击疗法主要适用急性爆发性危重系统性红斑狼疮,如:急性肾衰竭(A错)、狼疮脑(可出现明显精神症状)(C错)、狼疮肺、狼疮癫痫发作(B错)、严重溶血性贫血(D错)。
严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对)虽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但一般不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使用的剂量要远小于冲击治疗剂量。
:E
骨肿瘤
1
骨肿瘤总论
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
一.临床表现
1.疼痛与压痛
2.局部肿块和肿胀
3.功能障碍和压迫症状
4.病理性骨折
二.X线检查
1.良性骨肿瘤界限清楚、密度均匀,多为膨胀性病损或外生性生长,通常无骨膜反应。
2.恶性肿瘤的病灶多不规则,呈虫蛀样或筛孔样,界限不清,常有骨膜反应。若骨膜被肿瘤顶起,骨膜下产生新骨,呈现出三角形的骨膜反应阴影称Codman三角,多见于骨肉瘤。
若骨膜的掀起为阶段性,可形成同心圆或板层排列的骨沉积,X线平片表现为「葱皮」现象,多见于尤因肉瘤。
若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超出骨皮质范围,同时血管随之长入,肿瘤骨与反应骨沿放射状血管方向沉积,表现为「日光射线」形态。
真题回顾
(NX)诊断恶性骨肿瘤的依据是
A.X线平片见骨质破坏,骨膜增生
B.肿物生长快
C.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
D.局部软组织侵袭明显
ABD
恶性骨肿瘤的诊断
恶性骨肿瘤的X线可见骨质破坏、骨膜增生(A对)。临床表现可见肿物生长快(B对),局部软组织侵袭明显(D对)。
酸性磷酸酶增高(C错),多作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的辅助诊断。血清碱性磷酸酶反应成骨活动,在成骨性肿瘤如骨肉瘤中,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2
骨肿瘤个论
骨软骨瘤
1.发病情况
(1)好发于青年人,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2)向外生长,病史长。
2.临床表现:肿块,疼痛,生长缓慢,一般没有病理性骨折。
3.X线表现:边界清晰,干骺端向外的骨性突起,表现为软骨帽,不显影,厚薄不一,可成不规则钙化影。
4.治疗:一般无需治疗,有手术指征时可以手术切除。
5.预后:以后良好,恶变率很低,约1%。
真题回顾
(NB)骨软骨瘤好发于
A.骨干
B.骨干骺端
C.骨骺
D.骨端
E.骨髓
B
骨肿瘤的发病情况
骨软骨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B对),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
常考好发部位总结如下:骨瘤好发于颅骨和下颌骨;内生软骨瘤好发于手足的短管状骨;
骨样骨瘤好发于长骨;最常见于股骨、胫骨和肱骨的骨干和骨骺端;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末端如股骨下端、胫骨上端;
骨肉瘤好发于四肢长骨,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
软骨肉瘤好发于骨盆,以髂骨最常见;
Ewing肉瘤好发于长骨骨干和干骺端、盆骨、肋骨;
骨纤维肉瘤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偏骨干,以股骨多见。
骨巨细胞瘤
1.发病情况
(1)好发年龄段为20-40岁,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和椎体,特别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
(2)骨内生长,病程半年-1年。
2.临床表现:肿块,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可有病理性骨折。
3.X线表现:边界基本清晰,可有部分模糊,骨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无骨膜反应,膨胀生长,呈「肥皂泡样改变」。
4.治疗:手术切除为主,化疗无效。
5.预后:易局部复发。
真题回顾
(N88A)下列关于骨巨细胞瘤的叙述,错误的是
A.20~40岁年龄段好发
B.局部肿胀包块
C.多见于长骨干骺端
D.多属恶性
D
骨肿瘤的发病情况、诊断、治疗原则
骨巨细胞瘤属于交界性肿瘤(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恶性程度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A对)人群,女性多见。好发部位为长骨干骺端和椎体,特别好发于膝关节上、下骨端(C对)及肱骨近端。
主要症状为疼痛和肿胀包块(B对),与病情发展相关。
局部肿块压之有乒乓球感觉和压痛,病变的关节活动受限
骨肉瘤
1.发病情况
(1)好发年龄10-25岁,好发于股骨远端、胫骨近段和肱骨近端的干骺端,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回顾: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好发于儿童长骨干骺端,特别是胫骨近端和股骨远端。
(2)骨内向骨外生长,病程短,3个月-半年。
2.临床表现:肿胀,疼痛进行性加重,可有病理性骨折。
3.X线表现:不规则骨质破坏,「Codman三角」软组织块影,瘤骨。
4.治疗:综合治疗,局部广泛切除的保肢/截肢手术,化疗。
5.预后:复发、转移。
真题回顾
(N92A)男性,14岁,8个月前开始左上臂肿胀、疼痛,入院诊断为左肱骨上端骨肉瘤,优选的治疗方案是
A.左肩关节离断术
B.肿瘤刮除术
C.术前化疗-根治性切除-术后化疗
D.化疗
E.化疗加放疗
C
骨肿瘤的治疗原则
骨肉瘤是典型的恶性肿瘤,应采取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骨肉瘤对化疗敏感,术前、术后可给予大剂量化疗,可降低瘤负荷,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最佳治疗方法为术前化疗-根治性切除-术后化疗(C对)。
骨肉瘤属于恶性骨肿瘤,治疗时需考虑原发灶的清除和可能存在转移灶的消灭。
单纯的左肩关节离断术(A错)或者肿瘤刮除术(B错)无法清除可能存在的浸润和转移。除少数血液系统肿瘤及滋养层细胞肿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可单独应用化疗(D错)以外,多数恶性肿瘤应采取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骨肉瘤对于放射治疗通常不敏感,因此不考虑化疗加放疗(E错)。
软骨肉瘤
1.发病情况:好发于成人和老年人,好发于骨盆。
2.病理表现:肿瘤细胞产生软骨,有透明软骨分化,常出现黏液样变、钙化和骨化。
3.临床表现:发病缓慢,疼痛,肿胀为主。
4.X线表现:密度减低的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病灶内有散在的钙化斑点或絮状骨化影,典型者可有云雾状改变。
5.治疗:对放疗极为敏感,化疗有效,采用放疗+化疗+手术综合治疗。
6.预后:很差,易早期转移。
真题回顾
(NB)软骨肉瘤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A.化疗
B.放疗
C.根治性手术
D.化疗和根治性手术
E.放疗和根治性手术
C
骨肿瘤的治疗原则
软骨肉瘤为骨的恶性肿瘤,对于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只能根据外科分期和肿瘤部位来制定手术方法,低度恶性软骨肉瘤可行广泛或根治性切除及保肢手术(C对)。
尤因肉瘤(Ewing瘤)
1.发病情况:好发于儿童,多见于长骨骨干、骨盆、肩胛骨。
2.病理表现:不同程度神经外胚层分化的圆形细胞肉瘤,以小圆细胞含糖原为特征。
3.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胀,进行性加重,常伴低热、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
4.X线表现:虫蛀样改变,呈「葱皮样现象」。
5.治疗:对放疗极为敏感,化疗有效,采用放疗+化疗+手术综合治疗。
6.预后:很差,易早期转移。
真题回顾
(NB)尤因肉瘤常见的X线表现是
A.「肥皂泡」样改变
B.「日光射线」形态
C.「葱皮状」现象
D.「溶水征」
C
骨肿瘤的诊断
尤文(Ewing)肉瘤X线表现为虫蛀样溶骨改变,界限不清,外有骨膜反应,呈板层状或「葱皮状」的现象(C对)。
骨巨细胞瘤(P)典型的X线特征为骨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病灶膨胀生长、骨皮质变薄,呈「肥皂泡」样改变(A错)。
骨肉瘤(P)X线表现为不同形态,密质骨和髓腔有成骨性、溶骨性和混合性骨质破坏,骨膜反应明显,呈侵袭性发展,可见Codman三角或呈「日光射线」形态(B错)。
恶性淋巴瘤(P)是一种恶性淋巴细胞组成并在骨骼内产生膨胀性病灶的肿瘤,X线有时呈「溶冰征」(D错),骨膜反应少见。
★几种常考骨肿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