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440912.html第25章野兽伤害及获得性动物传染病现代生活中,随着爱好探险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目的地的扩大,人类接触到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概率随之增加,使得伤人事件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而人饲养宠物的增多,也使得一些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虽然少数动物会以捕食为目的而攻击人类,但实际上大多数野生动物是惧怕人类的,攻击行为只是其领地受侵、自身或幼仔安全受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反应。在此之前,它们已经发出了足够的警告信号,如果我们对这些动物的习性的多一些了解,多掌握一些危险状况的应对措施,就可以减少因“错误”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避免家畜受伤、染病,减少人感染人畜共患病的概率。第一节熊一、熊的种类及生活习性由于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种类繁多,我们仅就野外分布最广,危害较大的熊进行详细介绍。熊是杂食性大型哺乳类动物,从寒带到热带都有分布,是世界上在野外分布最广的一种动物。全世界有7种:棕熊、美洲黑熊、北极熊、亚洲黑熊、阿特拉斯棕熊(北非棕熊约年已灭绝)、懒熊、马来熊。我国仅有3种,分别是亚洲黑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棕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马来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西部,因些棕熊的颜色和体型与其他棕熊有差别,故又被单列为马熊。熊是国家保护动物,严禁猎杀食用在我国,大部分熊栖息在北方。由于北方冬天气候寒冷,熊有冬眠现象,时间可长达4~5个月,而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黑熊往往不冬眠。如果熊在冬眠过程中被惊动,会立即苏醒,偶尔也会出洞活动。熊一般选择向阳的避风处的洞穴或枯树洞内冬眠。除冬眠期外,熊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而且除了发情交配期外,一般都单独活动1.亚洲黑熊又叫狗熊、月熊,民间俗称黑瞎子(图25-1)(1)体貌特征:身体强壮,口鼻又窄又长,呈淡棕色,下巴则呈白色,眼睛小,耳大而伸展,颈部短而粗,臀部圆,四肢强健,足垫厚,脚掌上生有5个长着尖利爪钩的脚趾,但爪钩不能收回,尾短。体长~cm,体重约kg。体毛粗密,一般为黑色(也有棕色),胸前有一块很明显的白色或黄白色的月牙形斑纹。能长时间依靠后腿站立,并利用前爪攻击对手或者抓取食物。(2)生活习性:多栖息于山地的森林中,主要在白天活动。视觉较差,但听觉和嗅觉灵敏,顺风可闻到半公里以外的气味,能听到步以外的脚步声。昼夜行动自如,善于爬树和游泳。北方寒冷地区的黑熊有冬眠习性,翌年3~4月份才出洞活动。黑熊是杂食性动物,以植物为主,喜欢各种浆果、植物嫩叶、竹笋和苔藓等,也爱吃蜂蜜,还有各种昆虫、蛙、鱼以及腐肉。偶尔会闯入农庄捕食家畜。每年6~8月份发情交配,怀孕期6~7个月,每胎产1~3仔,幼仔4~5年性成熟,寿命约30年。(3)分布:我国黑熊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华南、华东等地。国外黑熊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包括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直到细甸),俄罗斯东南以及日本的四国和本州2.棕熊棕熊别名藏马熊、哈熊、人熊、灰熊。遍布亚、欧、北美三大洲,其中阿拉斯加棕熊最大,重约kg,站立时有两人高,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食肉目动物;而叙利亚棕熊却很小,体重不足90kg。我国的棕熊一般在~kg。棕熊的胃口极好,植物、昆虫、蜂蜜、鱼类,甚至鹿、羊、牛、都能一概吃下。(1)体貌特征:体形庞大笨重(图25-2),头宽,口鼻尖长,眼睛小,耳小呈圆形;肩高超过臀高,站立时肩部隆起;颈短而粗壮,四肢强健有力,前后足均有五趾,爪钩不能伸缩,尾短,脚掌裸露,有厚实的足垫,但前足的腕垫与掌垫分开;体长为~cm,体重为~kg。被毛丰厚且冬长夏短,毛色变异较大,有棕黑色、棕褐色、褐黑色、污白色(所以又称灰熊)、褐黄色等,个别胸部有“V”字形大白斑,幼体的毛色变异更大。(2)生活习性:棕熊喜寒冷,适应力比较强,从荒漠边缘至高山森林,甚至冰原地带都能顽强生活。生活在北美的棕熊更喜欢生活在苔原区域和高山草甸等开阔地带,在海岸线附近也常能见到它们的足迹。欧亚大陆上的棕熊则更喜欢居于茂密的森林中,方便白天隐藏。棕熊相当好斗,特别是在保护领地和食物的时候。为了保护食物,它们会赶走狼群和山狮,也会打跑侵入其领地的同类,耐力强,奔跑时速度可达65km/h.它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生活在我国东北林区的棕熊有冬眠习性,多寻找偏僻的山洞,但受惊扰会醒来不再入眠,棕熊性凶猛而力大,食性很杂,除吃各种植物外,动物性食物比重较大,喜吃蜂蜜、蚂蚁,还会把洞捕食鼠、兔、旱,也能涉水捕食水禽的雏鸟,还会吃没有腐烂的动物尸体,在牧区也捕食家畜,每年5~7月份发情交配,怀孕期7-8个月,在冬眠期间产仔,每胎1~4仔,多为2个,母棕熊为了抚育孩子,通常每隔3-5年才会交配1次,幼子要跟随母熊生活2~4年。野外棕熊的寿命为20~30年。(3)分布:棕熊的各个亚种分布在北欧、东欧、西欧、北亚、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目前数量最为稳定的棕熊群体位于俄罗斯和北美。北美的棕熊主要位于北美洲西北部地区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我国的棕熊主要分布在新疆、青藏高原和东北山林地区。3.马来熊马来熊又叫太阳熊或日熊。在熊科动物中体型最小(图25-3)。(1)体貌特征:口鼻突出,棵露无毛,呈浅棕或灰色。耳朵圆而小,位置较低;舌头很长,便于吞食白蚁或其他昆虫。脚掌爪钩呈镰刀型,脚掌向内撇。成年马来熊体高为~cm,体重27~65kg,全身呈黑色,前胸通常有一块明显的“U”形浅棕黄或黄白色斑纹(2)生活习性:胆小,性孤独,白天在树上休息,夜间活动,行动敏捷,善攀援。主要吃植物的果、叶以及昆虫和白蚁,也捕捉鸟类和啮齿类等小动物,怕冷但不冬眠。3岁性成熟,妊娠期7~8个月,每胎1~2仔,寿命约24年(3)分布:马来熊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雨林中,包括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在我国的云南绿春及西藏芒康有少量分布4.其他熊类(1)北极熊:是熊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体长可达2.5m,高1.6m,重kg(图25-4)。北极熊不仅善于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还擅长在冰面上快速跳跃。为抵御寒冷,它的耳和尾都很小,全身除脚掌和鼻尖外,都覆盖着厚厚的白毛,皮却呈黑色。它的嗅觉特别敏感,藉以判断猎物的位置,前掌力量大,一击能使人致命。北极熊是真正的食肉动物,以海豹、鱼、鸟和鲸的尸体为食,在它的食谱中找不到任何植物。除去人类,北极熊几乎没有天敌。它主要生活在北极中心地区的冰盖上,很少走向陆地,但北极熊却并不冬眠。每年3~4月份交配,但受精卵储存在输卵管中并不发育,直到秋天才进入子宫开始成长,年底生育。雌熊产仔一般是双胞胎,偶尔为1个或3个。小熊要与母熊生活1~2年。北极熊和棕熊是仅有的跨洲分布的熊。(2)美洲黑熊:可能是现存数量最多的一种熊(图25-5)。广布于北美各地,北起阿拉斯加,南到墨西哥。头宽阔,眼小,耳短圆,颈短,背部与肩部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四肢粗壮,前足足垫大而裸露。体毛粗糙而长,以黑色为主,但也有很多其他色型,包括深褐色、红棕色甚至白色,有的胸部有白色“V”形斑纹。独居,善爬树和游水。视力差,但听、嗅觉敏锐。领地意识很强,怀孕的母熊会在储存足够的脂肪后钻入洞中休眠,通常在翌年的1~2月份在洞中产仔,每胎2~3个。美洲黑熊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随居住地区不同摄取不同的食物,对那些居住在城市附近的黑熊来说,人类垃圾是重要的食物来源,近海岸或河边居住的黑然则会将鱼类、甲壳类生物作为它们的主要食物。(3)懒熊:主要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体型中等,全身覆盖着长长的黑毛,前胸点缀白色或淡黄色的“U”形或“Y”形斑纹。口鼻很长,能灵活移动,舌大,能随意控制鼻孔的闭合。上辱仅4颗门牙,尾粗短,脚掌巨大,有很长的爪钩(因似树懒而得名),擅长掘洞爬树(图25-6)。以昆虫、水果、树叶为主要食物,喜食白蚁和蜂巢。不冬眠,多夜间觅食。嗅觉极好,但视力和听觉很差。二、如何避免遭受熊的袭击在人们的观念中,熊是一种“吃人”的野兽,各种媒体对“熊袭击事件”的过分渲染也加深了我们对它的恐惧。其实熊在多数情况下是温和的,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也愿意避免冲突,只有当它们认为自己或自己的幼仔、食物或领地受到威胁时,才会变得非常危险而可怕。因此,掌握与熊“和平共处”的技巧对于保障自身安全十分必要。1.避免与熊相遇在有熊出没的地方行走时,要故意弄出一些声响来,可以在腰间系一个熊铃(雾哨有时更佳),但声音不能过大,以免惊吓到附近的熊。如风声很大或水流湍急时,可以适当加大声音。熊听见铃声,一般就会避开你。随时观察周围的地形、环境,时刻保持警惕,利用风向、石块或树木的遮挡减少被熊发现的可能。身处“逆风”处、密林中、急流旁、雨雾中的熊很容易受惊。不要沿着有很多成熟浆果的地方或有很多鱼产卵的溪边行走,这些地方都是熊经常出没觅食的地方。如果看到有乌鸦群集,提示有腐肉,周围很可能有熊出没。保持出色的判断力,避免使自身处于危险境地。如果看到地上有熊新鲜的粪便、足迹,树皮上有擦痕或看到动物尸体(即使只有食腐动物存在),都要想到熊出没的可能,最好变更行进路线。2.与熊相遇后如何避免被袭通常来讲,并没有什么秘籍能保证人在遭遇熊时能全身而退,毕竟每次的遭遇都不尽相同,而且每只熊也都不样。但在遭遇熊时如能采取正确的反应措施,绝对会增加生还的概率。(1)如果远距离看见一只熊,可以稍稍享受下这稀有难得的美丽景致,然后绕个大远路,避开熊所在的位置。如有可能最好顺风走,不让熊嗅到你的气味,并且尽量避开熊的视线。沿途制造些金属声响,让熊知道你在哪里,然后快速地离开该地,但千万不要跑。(2)如果你先看到不远处的熊,一定要镇定不要乱动,更不要跑,可以安静地后退,改变行进计划,有可能的话则绕远一点的路。若地形不允许,就顺着原路往回走数百米,休息一阵子后再折返,并边走边制造金属噪音。当你返回到原来位置时,熊或许已经离开,如果熊还留在原地,你必须考虑放弃这趟行程。(3)如果你在近距离内突然遇到一只熊,最重要的是不要惊慌失措、狂跑和尖叫。这些突发的举动都可能被熊误认为是攻击行为,反而招致熊的进攻。首要的事情就是什么也不要做—不要做任何突然的动作或突然发出声音。离开会遮挡熊视线的掩蔽物,让熊能完全看清你。如果你此时企图藏起来,反而会使熊感到迷惑,它为弄清情况会更加接近你。你最好静静地站着,然后用几秒钟的时间对整个状况进行评估,包括看看四周有没有小熊、侦测周围的逃生路线等,然后再决定你下一步怎么做。你甚至可以用平稳的语调对熊讲话,让熊意识到你是人,不是它喜食的食物。不要与熊对视,可以看着它旁边或站在熊的侧。站位对于判断熊的反应很重要,这种站位可以暗示熊—你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防卫,使熊不敢贸然发起攻击。不要爬树或逃跑,因为你这样做非但不能逃脱熊的追击,反而会使熊不能正确地判断你为人类。一旦熊发起攻击,你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棵可以攀爬的树,或者能爬到足够的高度,更何况有些熊很擅长爬树。大多数情况下,熊在冲近你时会突然停住,不与你碰触或伤害你。此时,你可以离开,朝与熊相反的方向撤退,撤退时,最好慢慢地倒退走,可以以单调的声音轻声交谈。一定要避免突如其来的举动,不要把你的背部转向熊,不要跪下,同时装出未受惊吓的样子和顺服的态度,避免和熊正眼相望。当退到熊看不见的地方时,赶紧逃走。如果熊继续向你冲击,那就只能依靠你的防护知识和运气尽可能减轻伤害了。总之,只要你保持头脑冷静,不失控,那就有机会避免伤害。3.识别熊的攻击行为如果能尽早分辨出熊的举动是出于好奇,还是真正的具有攻击性,对我们决策下一步行动十分重要。熊常见的攻击性的行为包括:耳朵后翻耸起;竖起背颈上的毛做出备战的姿势;像打哈欠似的张大嘴,同时头部快速地左右晃动;发出威吓的嘶嘶声或呜呜声;用脚掌重重地拍击地面。如果熊将牙齿磨在一起发出“啪啪”的巨响,就表示它非常躁动不安,很有可能发动攻击如果熊将身体转向侧面,展示自身的庞大身躯,或用它的2只后脚站立起来,将口鼻部位抬高,并不是一个具有攻击性的信号,它可能只想给对方以胁迫感或威吓一下对手,警告你远离它的领域,这时你最好乖乖地照着做。与人偶遇的熊和捕食的熊都会对人造成伤害,但两者的行为方式有很大不同。前者不会主动攻击,只是做出防御性反应以赶走对手;而后者的目的是捕食,它会直接将受害者拖出帐篷,并在几百步之内就将人吃掉,而不会与人面对面地对峙或搏斗。所以敢闯进帐篷或拖走睡袋的熊都是正在捕食的熊,危害性大,要用尽所有方法加以抵4.减少受伤的程度和范围当熊准备向你发起攻击时,如果能在受攻击前、中、后采取正确的做法,是可以将受伤程度降至最小。(1)当人与棕熊突然近距离遭遇而受到攻击时很少丧命,虽然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死你。在这类攻击行为中,它们的目的只是显示自己的威力,让它们认为有威胁的敌人离开。棕熊通常直接攻击人的头部和颈部,所以此时的原则就是消除棕熊“受威胁”感,保护身体重要结构。有以下具体方法。①千万不要尖叫或做出逃跑、爬树、与熊搏斗等举动。②躺倒在地,双手交叉放在脑后(在双耳水平)或俯卧在地,面部朝下。如果熊把你翻过来,要用肘部保护面部。③不要用手或前臂抵挡攻击,否则很容易造成这些组织的神经血管严重受损。④当熊发动攻击时不要看着熊,否则很容易造成严重的颜面损伤。⑤受到袭击后,躺在地上不要动,直到确信熊已经走远,这点至关重要。一些人因过早起身而再次遭到熊的攻击,加重损伤。确信熊已经离开后,可以轻轻地活动一下,同时环顾四周,尽可能明确熊离开的方向,仔细考虑好行动方案后离开。与棕熊遭遇后只受轻伤的人,都是那些能立刻做出保护性反应,不盲目抵抗的人;凡试图逃跑,或与熊搏斗,或在熊未离开就起身逃跑的人都受到严重损伤,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或容貌毁损。(2)如果受到黑熊攻击,处理原则就不同了。相比而言,黑熊比棕熊更喜欢捕食人类,而且它的爬树本领十分高强。如果你不幸遭遇一头黑熊,爬树肯定不是最佳选择,也不能装死,因为黑熊也吃腐肉。此时人必须采取大喊大叫,投掷石块或棍棒相击等任何能采取的措施进行反击。(3)关于北极熊袭击人的资料很少,但都认为带着幼仔的雌性北极熊更易攻击人类。它们的行为与带着幼仔的棕熊相同,攻击只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一般不会给人带来致命性伤害;此外,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攻击后会迅速离开。但如果遇到的是一只独行的北极熊,则很可能是雄性,它的行为方式更像食肉动物,会发起任何形式的攻击,而且人一旦被捕获会马上被杀死。所以,避免遭受攻击是惟一的逃生方法。面对北极熊的所有攻击,都要尽力抵抗,包括使用枪支。5.不要吸引熊到宿营地觅食(1)防止熊到宿营地觅食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放置任何可能会吸引熊的物品。(2)不要在熊经常出没或觅食的地方宿营。(3)妥善保管食物,不要被熊得到。许多国家都会在指定的野外宿营地提供防熊食物存储箱。(4)尽量减少烹调食物时所散发的气味;吃饭地点要远离睡觉的地方;不要穿遗留饭香的衣服睡觉(5)不要在宿营地随意丢弃垃圾或埋藏、倾倒剩余食物,这可能会给露营者带来麻烦。通常情况下,熊很少闯进宿营地伤害人,但为了防止意外,营地中的每个人都要在帐篷中休息,并了解周围环境,如哪里有能攀爬的树或巨石,哪里有能藏身的树洞或石洞。每个帐篷都应配备手电筒或应急灯,以及辣椒喷剂。如果当地允许携带枪支,可能更有效。有条件时,可以在帐篷外加装防护栏,防止路过的熊轻易接近人。在睡袋中过夜的人一定要留出足够大的缺口供逃生使用国外就有熊将钻进睡袋中的人一并拖走的记载。如果被栓好的家畜突然奋力挣脱,提示附近有食肉的野生动物。食肉的棕熊或黑熊喜欢吃猎物的内脏及软组织,所以它们在吃掉猎物前通常不会将其杀死,因此受害者还可以存活1h或更长时间。其他人如果能迅速采取积极有组织的营救行动是有可能挽救受害者的生命的。虽然在黑暗中靠近正准备进食的熊很危险,但对于受害者来说,这也许是惟的机会了。大声喊叫、投掷石块、用棍棒击打可以将熊从受害者身边赶走6.防熊常用装备(1)熊铃:可以发出清脆的铃声,告知熊有人在附近行走,避免相遇。(2)辣椒喷雾剂:已经成为野外防熊的必备用品。油性的辣椒喷雾剂比水溶性的更有效,建议使用含10%辣椒油的加压气溶胶的喷雾剂虽然一般辣椒喷雾剂标明的有效使用距离是9m但在野外逆风时可能达不到。使用者必须将它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并实际试喷一下,经常检查。用辣椒喷雾剂对付偶遇的熊和棕熊更有效。很多人像使用驱蚊剂一样把它喷在自己身上、帐篷上、睡袋上,以及帐篷周围的地面上,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一旦气溶胶挥发,辣椒也就失去效力,熊可能会顺着辣椒的气味进行追踪,此时辣椒喷雾剂反而成了“诱熊剂”。当熊距离人6~9m时再对准熊的面部喷洒要不停地喷,直到熊停止攻击并离开,防止熊二次进攻。如果辣椒喷雾剂耗尽而熊仍没有离开时最好的防御方式是平躺,捂住脸,不要有任何抵抗。再次强调,辣椒喷雾剂不能确保所有人不受熊的攻击。多掌握一些安全防护知识更重要。如果不小心将辣椒喷雾剂喷到人脸上会出现刺激性症状,如皮肤烧灼感,眼睑和面肌痉挛,短暂失明。此时不要揉眼,防止角膜擦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眼睛和皮肤。口腔的烧灼感可以用牛奶漱口缓解。(3)枪:许多人在进入有熊出没的野外环境时都会考虑带枪,但实际上,仅少数情况能派上用场。因为能使熊一枪毙命的靶面积只有30cm2左右,而且熊的颅顶很窄,呈斜形。当熊从50m处发起攻击时,只需几秒钟就可以抓到猎物。除非是经验丰富的神枪手,否则常人不可能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还能抽出武器,并瞄准开枪击中熊即使能开枪,可能也只是打伤并更加激怒它。所以,相对于枪而言,辣椒喷雾剂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特别是在禁枪的地区。(4)狗:大多数的国家公园是不允许带狗进入的。曾有报道一只狗在激怒熊后转身跑回主人身边,结果将暴怒的熊引来,招致不幸。但大多数向导、猎人的狗都经过良好的野外训练,可以有效地阻止熊进入营地。(5)马:经常在熊出没地区行进的马对保护人的安全十分有用,因为它们不会在遇到熊时引起难以预料的负作用。虽然马可以保护主人不与熊相遇,但人却有时因骑马发生意外而受伤。7.注意打猎安全在世界各地,每年都有许多人参加野外打猎活动,有些人猎熊,有些人狩猎其他动物。猎熊的危险显而易见,猎人们会为了更加接近熊面故意违反防护原则,而受伤的熊往往是最危险的。它们受伤后会借助浓密的遮盖物藏身,当狩猎者沿着血迹或足迹追踪时,熊会在他靠近时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使狩猎者措手不及即使还能开枪,熊也会在毙命前对人发起连续攻击,使人遭受重创。在熊出没区狩猎其他动物也很危险。狩猎者常常因全神贯注于瞄准猎物,而忘记了遭遇熊的危险。还有的狩猎者在整理猎物时,随意将猎物的内脏扔在地上,熊闻味而至,与人相遇.三、熊伤害的处理对于熊造成的轻微损伤,可以在门诊治疗;当容貌毁损或组织器官受损严重时,必须住院接受手术治疗1.受伤形式人被熊袭击后,可以被其爪子抓伤,牙齿咬伤,手掌拍伤。熊的犬齿又大又硬,虽然不是很锐利,但借助其下颚的咬力可以穿透组织,造成骨折,尤其是手和前臂骨折。伤口的特点是都有很深的破洞,同时伴有组织被撕裂和挤压的征象。另一种常见的损伤就是抓伤。虽然熊的前掌爪钩几乎和人的手指一样长,但大多数并不锋利,会形成几条平行的伤口。据说一只成年棕熊前爪的挥击可以击碎野牛的脊背,可见力量之大,所以熊依靠肩部的摆动,用前掌拍击人时,会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尤其伤及头部、背部、肋骨和腹腔时,甚至造成内脏破裂。所以必须仔细检查受害者有无潜在的钝伤。还有些人并不是被熊所伤,而是被同伴营救时误伤或从树上跌落造成骨折等。2.伤情评估手足、颜面部、大关节、重要的神经血管、内脏器官的损伤,颊部的贯通伤,难以清创的刺破伤都属于重伤;若伤者年龄在50岁以上,或长期酗酒,或患有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严重的关节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长期使用激素,进行过关节或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者不易康复。3.伤口的处理早期对伤口的处理情况取决于现场人员所携带的医疗装备,医院的设施。首先要使伤者安静下来,然后尽快送到医疗机构。医院时,伤口常常暴露时间过长,由于损伤较隐匿,且常累及深处的结构,伤情往往比预想的要重,很容易出现组织坏死。充分冲洗和清创是减少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四肢受伤者要注意检查神经血管有无受损,面部受伤者常有感觉神经受损和毁容。4.抗生素治疗一些研究表明,熊口腔里的菌群与狗相似,也有厌氧菌。所以对伤口的处理同狗咬伤。伤者在进行细菌培养前就应该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伤后最少静脉使用抗生素3d,清创后也最少要使用2d。至今没有报道显示熊咬伤会引起不知名细菌引发的败血症。5.其他治疗除了狂犬病外,任何咬伤还都有可能引起破伤风。所以,野外探险出发前,尽可能每个人都注射破伤风疫苗。如不幸被熊所伤要在第一时间尽快接受狂犬病疫苗或血清免疫治疗。第二节其他野兽健康的野生动物通常会避开人类,但可能会对驮运装备和物资的家畜感兴趣,有经验的猎人能够敏感地觉察出进入了某种野兽的领地,并尽可能不惊扰它们,这样不但能享受到更多的乐趣,也可以避免身处险境。人受到野兽的攻击往往是因为错误的举动,如距离它们太近,或暴露在具有攻击性的动物、保护幼仔的动物以及因染病而狂躁(如感染狂犬病)的动物面前。大多数动物被从睡梦中惊醒时会表现得很烦躁,当其领地受到侵犯时,它们有可能发起攻击,所以与野生动物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很重要。动物眼中的安全距离会因其种类和居住地地形的不同而变化,人骑马或坐车时的安全距离较步行或持枪时要近,如动物近期遭到过围捕,则安全距离会加大。当你有意或无意中处于动物和它的幼仔之间时,会招致攻击;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你处于雄性动物和它的配偶之间时。许多野生动物,如非洲狮、美洲豹等都有很强的领地意识,领地内的雌雄动物共同生活繁殖,形成家族领地,只有家族内的成员可以在领地内猎食,并对入侵领地者发起共同抵抗。此外,人类要友善地对待野生动物,不要为了近距离拍摄而用食物引诱动物。不要用手喂食,招致危险。下面是在各地野外旅行时常对人造成伤害的动物一、河马在非洲,河马是野生动物中杀人最多的物种(比鳄鱼还要多),它们看起来笨重而憨厚,实际上却脾气暴躁,在岸上的奔跑速度可达45km,远比人要快。河马极具攻击性,很讲究地盘势力,特别是当它们正要从岸上回到水里时,如果发现有其他生物挡在中间,会狂怒地冲向障碍。河马的犬齿十分尖利,力气也很大,成年河马可以一口咬断鳄鱼。所以到非洲旅游时要远离河马。二、野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偶尔会顶伤人或咬伤人。野猪的嗅觉特别灵敏,雄性野猪具有尖锐发达的牙齿,鬃毛和皮上涂有凝固的松脂,猎枪弹也不易射入。野猪分布范围极广,涵盖欧亚大陆,数量很多,在食物短缺的季节甚至会闯入村中觅食。单个野猪异常凶狠,视人类为天敌,所以一旦遇见人,野猪会有狂躁的表现。此时千万不能慌张,先原地不动,什么动作也不要做,更不能蹲下,因为这对它意味着进攻信号,不要刺激它,面向野猪慢慢倒退,直到退出它的视野之外。除了枪,其他方法很难对付它。在林间行走时,腰间或背包上系些铃铛可以防止野猪靠近。三、臭鼬生活在美洲,当受到威胁时,会将尾巴竖起,臀部冲着敌人释放出刺激性气体作为防御,3.5m内能准确击中目标。喷出的液体可使被击中者短时间失明,恶心,偶尔引起抽搐、昏迷。可以用氧化剂如5.25%的次氯酸钠按1:5或1:10稀释后喷洒,中和其中的主要成分丁硫醇。臭鼬只有在受到捕捉时才会咬人,常携带狂犬病毒。四、野象分亚洲象和非洲象,群居,植物为食。人过分接近野象时,会受到攻击;有时野象也会故意袭击和杀死人,尤其近几十年,人类不断侵占它们的生存之地,使得野象报复性伤人事件不断增多。大象采取的方法有用脚踩踏,用牙顶,用鼻子击打或卷起人后扔出。一旦被象牙叉住,大象会跪下将人压住后进行碾压,大象也会用鼻子卷起树枝作为武器。如果大象将人卷起后扔到树林里或直接扔到背上,人可能会侥幸活命。五、野牛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树林或草原,通常每群10余头结成一群。一般在晨昏或夜间活动,白天则在阴凉处休息。嗅觉和听觉极为灵敏,性情凶猛,遇见敌害时毫不畏惧。发现有人接近,会迅速逃走。只有在被人射杀受伤或被逼得走投无路时,才会对人进行攻击。虽是食草动物,但却是最可怕的猛兽之一。它们集体作战,由一头成年雄性野牛带头,组成大方阵冲向入侵者,时速高达60km,人往往被踩踏受伤或致死六、狼生性狡猾凶狠,昼伏夜出,捕食野生动物,有时伤害人、畜,牙齿锋利(土狼能咬穿5cm厚的木板),通常群体行动。虽然十分凶残,但怕火、怕红色、怕打腰。只要根据狼的这些特点随机应变,不慌不忙地退走便可脱离危险,因为狼也怕人。如果你仓皇逃走,反而引起它的狐疑,从而追赶你狼做出蹲下或扬身低头并放松皮毛的举动时,意味着要发起攻击。它们曾经遍布整个北半球,但因环境的严重破坏和长期以来人为的大量捕杀,使得狼的分布区已大大缩小,特别是在北美和西欧。现在,狼只分布在我国北纬30°以北地区,江浙地区已基本上绝灭。即使在北方林区、草原,狼群也只是偶尔见到。七、狗狗咬伤是常见的外伤之一。日常生活中为减少意外伤害应注意下列事项:不要让婴幼儿单独与狗相处;不要碰触自己不熟悉的狗,特别是被拴住的狗;不要将宠物狗直接放在头上;不要亲吻狗;不要突然快速移动惊吓狗;不要抚摸或跨过正在睡觉的狗;不要抢夺狗的食物或玩具;不要接近正在打架的狗;不要接近正照顾幼子的母狗;当狗咆哮、龇牙、双耳耸立、尾巴竖起、被毛耸起时,提示狗正处在愤怒状态,要远离。受到狗的攻击威胁时要注意:要站住不动,让狗从身边走过;不要再接触狗的身体:注视着狗,但不要股着它;不要做出带有威胁性的举动:可以大声地申斥,但不要试图击打它:要与狗面对面,不要让它处于你的背后:如果被狗击倒,可以装死或将身体蜷缩成球状,直到狗失去兴趣;如果狗咬住你的腿,但并未损伤皮肉时,尽量站稳,等待狗的下一步反应;若受到多只狗的攻击,要背靠墙或汽车。人若被普通的狗咬伤,一般仅造成局部软组织损伤,不会有生命危险;倘若被疯狗咬伤,而又未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常能引起狂犬病。因为人被狗咬伤后常不能确定咬人的狗是否携带狂犬病病毒,所以为了确保安全,人被狗咬伤后不论是否发病,都应采取急救措施以防万一(详见狂犬病一节)。被蝙蝠、野鼠、松鼠、狼、狐狸、鼬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咬伤时,伤口处理同狗咬伤。狮、虎、豹等猛兽等在我国数量很少,鲜能遇到,但在美洲、非洲分布相对广泛,数量较多。但人并不在它们的食物链中,只要我们不擅自闯入其领地,或伤害它们,是不会被主动攻击的。一旦人被攻击常因大血管破裂、气道受损、肋骨骨折血气胸、腹腔出血等丧命。所以在进行野外活动时,最好请当地有经验的人做向导,不要贸然行动,严格遵守安全原则。如果因某些目的一定要捕捉野生动物时,要做好准备工作,带好防护工具。被大型动物咬伤后,医院的时间内,正确处理伤口对减少并发症和感染很重要可按压伤口,或压迫供应血管上端的关节处,尽量不用止血带,除非出血不能控制;尽快清洁伤口,用饮用水(最好是煮沸过的)、有杀菌剂的水或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后,用干净柔软的衣料或纱布轻轻去除污染物及异物。最好能用注射器冲洗。必要时切除已被咬碎的不良组织;冲洗后,用70%乙醇或烧酒涂擦局部,尽量将伤口复位,然后用干净的布覆盖;如备有抗犬病免疫血清、狂犬病疫苗、破伤风抗毒素,应尽早注射。与食草类动物相比较而言,食肉动物的伤害更不可预知。除了狂犬病外,任何咬伤还都有可能引起破伤风,野外探险出发前,尽可能每个人都要注射破伤风疫苗。在可能出现狂犬病的地区,事先应当注射狂犬疫苗八、野生大型猫科动物虎、狮、豹子等大型猫科动物的上下牙齿相互交错,能够牢牢地咬住猎物,并用力撕扯。它们攻击人类,多因人误入其领地所致。此外,因带伤、衰老造成捕食能力下降,或生存环境被破坏导致食物短缺时也会捕食人类。野生大型猫科动物通常从猎物后面发起攻击,用犬齿咬住猎物颈椎间组织,并深达脊髓,通过猛烈晃动头部加速猎物麻痹。人被抓伤后伤口呈平行状,很深,容易伤及大血管,有些受害者就是死于出血过多被大型猫科动物咬伤后,在第一时间内,正确处理伤口对减少并发症和感觉很重要1.按压伤口,或压迫供应血管上端的关节,尽量不用止血带,除非出血不能控制。2.尽快清洁伤口,用饮用水(最好是煮沸过的)、有杀菌药的水或肥皂反复冲洗伤口(最好能用注射器冲洗),然后用干净柔软的衣料或纱布轻轻去除污染物及异物。必要时切除已被咬碎的不良组织。3.冲洗后,用70%乙醇或烧酒涂搽局部,尽量将伤口复位,然后用干净的布覆盖4.如备有抗犬病免疫血清、狂犬病疫苗、破伤风抗毒素应尽早注射。同时,还要注意是否合并大的内在脏器损伤,特别是有无头、颈部深处软组织的贯通伤。与食草类动物相比而言,这些食肉动物的伤害更加不可预知。除狂犬病外,任何咬伤还都有可能引起破伤风。所以到野外探险出发前,尽可能每个人都注射破伤风疫苗。在可能有狂犬病流行的地区,事先应当注射狂犬疫苗。与宠物猫一样,大型猫科动物几乎都携带巴斯德菌,如果被它们的牙齿咬伤后,可以出现坏死性关节炎、脑膜炎及其他严重的深部组织感染。被它们抓伤后感染猫抓病的报道也不罕见。第三节狂犬病狂犬病自古以来即是人所熟知的一种可怕人兽共患病,亦称恐水症。其病原体——狂犬病病毒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一种嗜神经病毒,人发病后几乎全部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为~,占所有死于感染性疾病人数的第10位,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人死亡。一、病原学1.形态结构与培养狂犬病病毒外形似子弹,一端钝圆,一端平凹。长~nm,宽65~80nm。中心为单股负链RNA,有呈螺旋形对称排列的蛋白质壳粒缠绕,外有脂蛋白包膜,包膜上均匀分布着许多长7~8nm的糖蛋白突起,与病毒的感染性相关。狂犬病病毒含有的5种蛋白都具有抗原性。膜蛋白M1、M2分别构成衣壳和囊膜的基质;糖蛋白G在囊膜上构成病毒突起,能凝集鹅红细胞,可以黏附到宿主的易感细胞,与病毒的致病性有关;核衣壳蛋白N有保护RNA的功能,能引起补体结合抗体的产生;L蛋白为聚合酶。G蛋白和N蛋白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细胞免疫。过去一直认为只有G蛋白能诱发产生中和抗体,并能提供狂犬病保护性免疫的抗原。但近年研究表明,除G蛋白外,该病毒的核糖核蛋白(RNP)在诱发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抗原型与变异狂犬病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从世界各地分离的狂犬病病毒抗原性均相同,但其毒力可发生变异。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出的病毒称野毒株或街毒株,致病力强,自脑外途径接种后易侵入脑组织(主要是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及唾液腺,在感染的神经细胞质中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若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50代后,家兔发病的潜伏期可以从最初的2~4周缩短至4~6d,如再继续传代则潜伏期不再缩短,这种变异株称固定毒株。固定毒株对人和动物的致病力弱,脑外接种不侵入脑内,也不引起狂犬病。巴斯德首先用固定毒株制成减毒活疫苗,预防狂犬病。3.抵抗力狂犬病病毒对热、紫外线、日光、干燥的抵抗力弱,加热到60℃后30min即被灭活,也易被强酸、强碱、甲醛、碘、乙醇、乙醚、肥皂水及消毒剂(如新洁尔灭等)杀灭,但对酚有较强抵抗力。病毒在-70℃冻干状态下可存活5年以上。二、传播途径狂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属人兽共患病。因患病动物的唾液中含有病毒,所以人主要被患病动物咬伤后引起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及破损皮肤或黏膜而传播。重要的是,病毒可以通过完整的黏膜侵入,尤其是颊黏膜和眼结膜。狂犬病在人人间传播罕见,但国内外都有因器官移植引起感染的报道。在有大量感染蝙蝠聚集的地方,其分泌液形成的气雾,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统计资料显示,病犬是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约85%),其次是病猫(约5%)。三、致病性与临床表现1.对人的致病性(1)致病原理:人被咬伤后,病毒进入伤口,并在入侵部位的肌肉细胞中增殖,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侵入到周围神经内,然后以细胞细胞间传递形式,沿着传入感觉神经纤维上行。病毒进入没有鞘膜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后,以每天1~2cm的速度扩散到脊髓后角,然后散布到脊髓和脑的各部位,并迅速增殖扩散。在发病前数日,病毒从脑内和脊髓沿传出神经传播至唾液腺内增殖,不断随唾液排出。(2)临床表现:典型病程分为4期①潜伏期。多数为1~2个月,短者5~10d,长者1年至数年,99%的人在1年内发病。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咬伤部位与头部距离远近、损伤的严重程度、感染病毒的数量、被咬者的年龄及咬人的动物种类。有人认为病毒在犬群多次传播后毒力增强,潜伏期缩短。②前驱期。持续2~10d。人发病时,先出现不安,枕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被咬伤部位有麻木、刺痛或虫爬蚁走等异常感觉。③狂躁期。持续1~3d.前驱症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神经兴奋性增强,如好动、幻觉、肌肉痉挛;自主神经受累常导致脉速、出汗、流涎、多泪因吞咽动作可以刺激患者出现膈肌、呼吸肌、咽喉肌肉发生痛性痉挛,所以见水或遇到其他轻微刺激可引起痉挛发作。患者常常因为呼吸肌痉挛、呼吸阻塞而死亡。④麻痹期。有些患者可转入此期。此时患者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减退,肌肉停止痉挛,面无表情,呼吸微弱,最后昏迷,终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此期较短,一般为15~20h。有些患者无明显狂躁期,直接进入麻痹期,出现上行性麻痹(即麻痹由下肢开始)。以被受感染的蝙蝠咬伤时多见。2.对动物的致病性及临床表现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病毒易感。动物狂犬病分狂躁型和麻痹型两种。(1)狂躁型:病犬的潜伏期10~60d,甚至更久。分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在2d以内,病犬精神消沉,躲在暗处,不听呼唤也不愿意与人接触,食欲反常,喜吃异物。易兴奋,有时望空扑咬,唾液分泌增多,后肢软弱。兴奋期24d,病犬高度兴奋,常狂暴攻击人畜,可与沉郁交替出现,逐渐出现意识障碍、流涎等。麻痹期1~2d,病犬舌吐出口外,下颌下垂,流涎明显,不久后躯体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衰竭而死。(2)麻痹型:表现为兴奋期极短或无,麻痹从颈部开始,表现为吞咽困难,随后四肢麻痹,继而全身麻痹而死,整个病程不超过5~6d。病猫以狂躁型居多,病程较短,症状与犬类似,但因为猫与人接触较多,且常咬人抓人,其危险性更甚于病犬;病猪发病时兴奋不安,横冲直撞,流涎,攻击人畜;牛、马、驴感染狂犬病病毒后症状较犬、猫轻,很少攻击人畜。目前在啮齿类动物(如松鼠、豚鼠、花栗鼠、老鼠)和野兔体内未发现狂犬病病毒,也未发现人被咬伤后感染的报道,但一旦被咬伤还是应咨询医生。四、病原学诊断将咬人的犬捕获后观察10~14d,如未发病,则可认为未患狂犬病。若观察期间发病,可将其杀死取脑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包涵体,或用荧光标记法、酶联免疫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如为阴性,则用10%脑悬液注射小白鼠脑内,发病后取脑组织同上检测包涵体和抗原,可提高阳率,但需时较长,约28d。如发病前用核素标记的合成寡核苷酸探针检测狂犬病毒RNA,1~2d就能得出结果。对患者可取唾液沉渣做涂片,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细胞内病毒抗原。或发病后2~3d做睑颊皮肤活检,用荧光抗体染色,在毛囊周围神经纤维中可找见病毒抗原。亦可将狂犬病病毒固定毒株感染细胞制成抗原片,加入不同稀释后的患者血清,阻止荧光抗体染色以测定抗体,一般24h可出结果。对死者可取组织标本,检查包涵体。五、防治原则因为狂犬病死亡率极高,所以预防家畜及野生动物的狂犬病是防止人狂犬病的重要根本措施。按照国际惯例,对咬伤人的动物要最少进行10d的观察,如果观察期间狗没有发现狂犬病,人也可以基本排除得狂犬病的可能。不要轻信被已接种疫苗的狗咬伤后不会患狂犬病的说法。被任何动物咬伤后都要咨询医生。被咬伤后,若能及时进行预防注射,则几乎均可避免发病。故大力普及狂犬病知识,使被咬伤者能早期接受疫苗注射是非常重要的。1.预防措施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定期给犬口服兽用减毒活疫苗(与食物混合喂食)或进行兽用狂犬疫苗接种。2.暴露前预防主要针对有接触病毒危险的个体,如兽医、野外探险者、动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动物饲养员、照顾狂犬病患者的医护人员及家属等。多采用6针免疫法,即在第1、3、7、14、28、90天各肌内注射1ml,如第5针后已产生血清抗体,可免去第6针。在保证近期不会有接触传染源及狂犬病毒机会的前提下,妊娠期及有急性疾病、过敏体质、使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药者可推迟接种。注射期间不可饮酒、喝浓茶及吃有刺激性食物,不要过冷、过热及过度疲劳3.暴露后预防及时彻底地清洗伤口,免疫血清的使用以及疫苗接种,被列为预防狂犬病发病的“三大法宝”,缺一不可。(1)伤口的处理:立即用20%肥皂水或0.1%苯扎溴铵与清水反复冲洗伤口[因肥皂水可中和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故二者不可合用]。擦干后再用70%乙醇或烧酒消毒,最后用浓碘酒涂擦。伤口禁止包扎、缝合(2)被动免疫:为减少病毒进一步复制和扩散,可立即注射高效价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按20U/kg计算,将总量的1/2在伤口周围及底部进行浸润注射,其余的进行肌内注射(头部咬伤者可注射于背部肌内)。或用抗狂犬病马血清,按40U/kg注射,特别严重者可酌情增至80~U/kg(3)自动免疫:被动免疫后,立即肌内注射狂犬病疫苗1次,并于第1次注射后的第3、7、14、28天再行注射,共5次,可防止发病。但须注意避免血清与疫苗注射在同一部位。通过接种疫苗诱发免疫应答需要足够的时间,有时在人体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之前病毒就已经扩散到神经中枢,这时人就会有发病的症状。一般来说,狂犬疫苗的保护期为6个月(无进口、国产区别),注射完最后一针后的前3个月为绝对保护期,此时抗体处于高峰期。3个月后抗体下降较快。因此,如前3个月再次被狗咬伤,可以不注射疫苗。6个月内被狗咬伤可以加强两针。超过6个月的需重新注射。4.治疗将患者隔离于暗室中,避免声音、光、风等刺激,医护人员宜戴口罩和胶皮手套,以防止鼻、口腔黏膜及皮肤细小破损被患者唾液污染。维持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对症治疗。附: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对被犬等动物伤害后的伤口分类及处理原则I类:抚摸或喂养动物时被舔触,无皮肤损伤。如果有可靠病史,无需治疗Ⅱ类:轻度咬伤无防护皮肤,只有无出血性的轻微抓伤或擦伤、舔触无破损皮肤。处理方法为立即接种疫苗。Ⅲ类:单一或多处贯通皮肤性咬伤或擦伤,黏膜被唾液污染(如:舔触)。处理方法为立刻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疫苗。第四节动物伤害的处理与野生动物伤害相比,宠物或农场牲畜的伤害比较容易判断和避免。但大型野生动物常会对人造成致命损伤,以脏器钝挫伤及穿通伤引起的大量失血、气道损伤、肋骨骨折、血气胸、腹腔出血为主。受害者的伤情,以及能否马上撤离现场,决定了早期处置的方法,而且必医院。一、动物咬伤的早期处理大多数动物咬伤后出现的并发症和严重感染都与急救措施不到位,或伤者未能及时转送有关伤情较重的可以在咬伤现场尽早进行伤口处理,这一点对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压迫伤口或血管近端减少失血,除非出血不能控制,否则不要使用止血带。如果1h医院,在完成初步的复苏救治后,应立即清理伤口,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感染概率,而且对杀灭狂犬病病毒及其他病毒也非常必要。可以先使用饮用水(最好是煮沸过经过杀菌处理)冲洗伤口,然后再用日常含杀菌成分的肥皂或洗液清洁伤口。如有1%聚维酮溶液也可作为冲洗液。如能用注射器进行冲洗最佳。伤口在经过至少ml肥皂水的彻底冲洗后,再用软布清除伤口中的污垢和异物1.对所有伤口的强制处理(1)对可能危及生命的重要脏器损伤进行评(2)确保给予破伤风免疫注射。(3)用生理盐水或5%聚维酮碘溶液充分冲洗伤口(最少用ml)(4)清除明显破碎或失活的组织。(5)如果怀疑动物患有狂犬病,采取下列措施:①在伤口周围用1%普鲁卡因浸润麻醉;②用棉签蘸1%杀藻胺或肥皂用力擦拭伤口表面;③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④评估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疫苗的必要性(6)评估危险因素决定下一步治疗。(7)对普通的低危伤口不需要预防性抗生素治疗。2.对伤口的选择处理(1)按照常规方法缝口、包扎或用粘胶带关闭伤口(高危伤口例外,如手部伤口、高危感染伤口免疫抑制患者)。(2)对早期抗生素治疗无效或高危伤口,或出现全身败血症表现时,对感染伤口进行细菌培养。(3)酌情延迟关闭高危伤口,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经清洁处理后的伤口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清洁干燥的织物覆盖;手和足部的伤口需要固定。如果伤口感染的危险很大,医院,应该立即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或环丙沙星。为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效果,抗生素应在伤后1h内使用。对于伤情严重者,即使已经受伤数小时,也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在没有抗生素,且短时间内医院,伤口已有感染倾向时,最简单的补救方法是用蜂蜜填充伤口如果一天之内不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救护,必须对伤口进行彻底地清洁和冲洗,有些伤口可以进行关闭。绷带使用及伤口缝合技术见相关章节此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咬伤人的动物应尽量予以捕捉以便进行检查;对在白天无故袭击人,或完全不惧怕人的野生动物应该警惕其感染狂犬病的可能。可以将捕获的或刚杀死的伤人动物进行狂犬病病毒荧光抗体检测。检查结果呈阴性时,就使伤者免于烦琐的预防治疗。如果不能在1h医院或检疫机构,可以将其尸体冷藏,但不能使用防腐剂。二、医疗评估及伤口处理在对所有动物咬伤的患者进行伤情评估时,除了明显地咬伤伤口外,还要注意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组织钝挫伤及内脏损伤。因许多动物身强力大或牙齿尖利,对伤者造成的钝挫伤及穿通伤都可能伴有内脏损伤、深部血管神经损伤或关节穿通伤,特别是儿童,容易出现关节、颅骨的穿通伤遇到可疑病例可通过X线检查确诊。除轻微的单纯咬伤外,对所有伤者都应进行全身检查。实验室检查对评估伤情无明显帮助,但是出现不明原因的失血迹象时,血容积检测就十分必要。全血细胞计数在此时意义不大,因为其对判断早期感染缺乏特异性和可靠性。无论后期是否出现感染,在受伤早期对伤口进行常规细菌培养没有可靠的意义。没有穿破皮肤的咬伤,只是表皮轻微擦伤的伤口很少继发感染,所以只需清洁伤口表面,伤后24h内冰袋局部冷敷对缓解疼痛肿胀有帮助,但这不适于蛇咬伤。如果皮肤有破损,则有可能继发感染或引发传染性疾病。病原体可来自动物唾液或鼻腔分泌物、人体皮肤表面的微生物或受伤后周围环境中的致病菌。动物咬伤不属于清洁伤口,而且常出现软组织破碎、坏死,通过清创术去除凝血块和污物远比单纯冲洗冲洗更有效。此外,通过清创术可以使伤口边缘更清洁,有利于组织修复,加快愈合速度,减少瘢痕形成。在伤口局部涂抹新霉素、杆菌肽、多黏菌素等杀菌药膏对促进擦伤创面的愈合非常有效,但对咬伤形成的孔洞和已缝合的伤口效果有限。缝合后的伤口应该用无菌干燥的敷料遮盖,防止衣物摩擦或二次损伤。如创面需要保持湿润时,可以推迟一期缝合,而采用盐水湿敷料覆盖。三大主要因素决定了是否缝合伤口:外观、功能和危险因素。出于对美观的需求,所有的面部伤口都需要缝合,而且这样做的风险很低;对身体其他暴露部位的伤口也应进行缝合。功能的恢复对于手部和足部的损伤很重要,这些部位很容易因感染而预后不良,因为手部伤口通常开放。鉴于影响伤口愈后的因素很多,而且很复杂,制定合理的处理标准有助于医生判断何时进行缝合、如何使用抗生素,及采取其他治疗是必要的。总的来说,伤后就诊延误时间越长,感染的发生率越高。在医疗条件较好的地区,许多伤者能在伤后几小时得到救治,预后较好;而在偏僻地区或医疗条件差的地区,很少有人能在12h内得到专业治疗,从而失去一期缝合伤口的机会。某些动物如灵长类动物、野猫、野猪和大型食肉类动物伤害形成的伤口感染倾向更明显。如果存在1种或以上的危险因素,不建议马上缝合伤口。对于经过充分冲洗的新鲜伤口可以放心缝合。有资料显示,对于哺乳动物伤害形成的伤口如果经过初步判断后再加以缝合,感染率只有6%。在医疗条件差的地区受伤时,保持伤口开放可能是更谨慎的选择。1.手咬伤很常见,但是一旦感染后果严重。因此手部伤口是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手部腱鞘的抗感染能力较弱,而且筋膜和腱鞘相互连通,手活动时会将伤口向外引流的通道封闭,导致细菌和污染物在内部扩散。鉴于手的这种独特构造,彻底冲洗伤口几乎不可能实现。手咬伤多由家养犬和猫所致。只要保证伤口开放,即使不使用抗生素,伤口也几乎都能顺利愈合。据欧洲研究机构统计,伤口感染患者后就诊的平均时间为1lh,而未感染者只有2h。由于手咬伤的致残率高,治疗时应采取积极措施。伤口冲洗要充分,尽量去除失活组织,初期开放伤口,将伤手放在大的手套内固定后抬高,尽早静脉给予抗生素治疗。已经明确有伤医院接受治疗并定期随诊,轻者每日门诊复查直至感染迹象消失,重者住院治疗。伤口无感染迹象的患者采用夹板固定5~7d,并口服抗生素即可。所有四肢末端受伤者都应接受X线检查。2.穿刺伤可见于咬伤、抓伤及顶伤。感染率与伤口冲洗难度和污染程度相关,是咬伤中感染率最高的。对于伤口很小的穿刺伤进行强行冲洗可能使冲洗液潴留,加速组织水肿,反而不利于清洁伤口。被牛顶伤后形成的大的穿刺伤虽深达20厘米,但经过冲洗、清创后,伤口的感染率很低。大多数的穿刺伤都应尽可能地冲洗、清创,通常推迟缝合伤口,除非出于容貌及功能的考虑才可进行缝合,并且按高危伤口进行处理。3.面部及头皮伤对这类损伤应该及早治疗以减少感染,通常可以一期缝合,不需要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典型的狗咬伤常伤及面部和颈部,经过适当处理后,感染率只有3%。大型食肉动物造成的面部及头皮损常伴有颅骨穿刺伤,形成颅骨凹陷性骨折、颅内脓肿、脑膜破裂、脑膜炎等,患者应常规接受CT或X线检查,如果伤及颅骨必须立即请神经科会诊,并收入院诊治。三、伤口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治疗1.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1)高危因素①受伤部位。手、腕、足部伤口和可能穿透颅骨的头皮或颜面伤口(必须进行头部CT或X线检查)及累及大关节的伤口、颊部穿通伤。②受伤形式。伤口很小难以彻底冲洗的穿刺伤、不能清除的重要组织损伤、食肉动物咬伤重要结构(血管、神经、关节)。③患者状况。年龄超过50岁、长期饮酒、免疫异常(化疗、免疫缺陷性疾病)、糖尿病、周围供血不足、长期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有心脏瓣膜病或接受过心脏瓣膜修复及有关节假体或严重关节病④动物种类。大型猫科动物(犬齿咬伤形成很深的穿刺伤,甚至可穿透关节或颅骨)、灵长类动物、猪、鳄鱼。(2)低危因素①受伤部位。面部、头皮、耳和口腔,自己咬破颊黏膜但未穿透皮肤;②受伤形式。创面大而清洁且能彻底冲洗的伤口、切割伤或挫裂伤伤口的软组织较厚③动物种类。啮齿动物、袋鼠、蝙蝠(虽然是狂犬病的高危动物)。2.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咬伤伤口进行细菌培养对于预防感染无明显意义。有些我们比较
动植物疾病篇野兽伤害及获得性动物传染
发布时间:2020-9-3 19:33:35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