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颅骨炎 > 颅骨炎饮食 > 你知道自己吗

你知道自己吗

发布时间:2019-3-22 17:07:21   点击数:

Thereadingasawayoflife

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的阅读|阅读分享|一周一书

年2月19日

年10月12日,一周一书,第40周,分享徐文兵《知已》(海南出版社出版)阅读思考之一——你知道自己吗?

一个人,需要认真地了解自己的躯体的整体和各个零部件,掌握其结构,掌握其功能,掌握其喜好,掌握其禁忌,掌握其出状态时的养护及救治方法。

徐老师在他和梁冬的对话版《黄帝内经》中说,人的身体的自然寿命在岁左右。人一辈子如果知道自己的身体,不犯让身体打折的错误,是完全可以安享天年的。

但是,由于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无知,不同的人对身体犯下了不同程度和频度的错误,让自己的自然寿命不断地打折,你的寿命,占天寿的多大比重,就证明你这辈子做了多少逆自己身体健康的事。

这本书,是我久久寻找的非医专业人员能看懂的人体使用说明书。你要想让自己的天寿少打折,你就应该好好读一读徐老师这本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己”。所以,我对本书的阅读思考首先就聚焦于反思我自己:你知道自己吗?

《孙子兵法》谋功篇中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的,才能百战百胜,不出现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一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的,那只有每战危险了。

所谓的“知已”,在文学上有两解,一是指最了解自己的亲人、朋友和伙伴。二是指自己对自己情况的了解。徐文兵老师的这本书的书名中的“知已”,指的是后者,是指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

我了解自己吗?这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大脑中一直挥之不去的问号。对照徐老师书中的53个问题,想来想去,我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至少从下面三个方面看,我并不真正完全了解我自已。

我不识字

我是一个家人、伙伴公认的“书虫”,每年三百多本的读书量,让很多人望而兴叹。我也曾以“读书人”自居,自认为在识文断字上,我的瓶子中,就是溢不出,离满也差不了多少。

这本书意外地击垮了我的自信。让我突然感到,自己是个一不识字,二不识义,三不识用的字盲。

一不识字。读这本书时,我碰到了很多我不认识的字,离开“度娘”,这本书我连一张也读不下去。我啃这本书的速度,如蜗牛般的慢。页的小萝卜头,竟然耗去了和《南渡北归》这三块大砖头一样长的时间。

我后面百度过,中国的汉字超过了十万,字头比较常用的《新华字典》收了多个字,年出的《中华字海》收了个字。北京资讯公司汉字库,收了个。其中,一级常用个字中,国家确定的标准汉字,0多个姓氏用字个字,及中国村庄用字。

我自己暗暗比了一下,我所能认得的字,撑死也不会过万,识字量连汉字总数的百分之十都不到。相对于简化字,我扫了盲。如果再加上古汉字,我恐怕就要成为扫盲的帮扶对象了。你说,我还敢说我是识文断字的人吗?

二不识义。有的字,我认识,但并没有真正了解字的含义。特别是那些简化字的原字,在产生和应用高峰时的古义,我是基本的不了解。还有佛经中的外来文字,随西方文化进来的西意直译文字,我同样不了解这些外来帕来品,在其出生地的含义。这样会出很多张冠李戴、南辕北辙、应用不当,甚至于用反的洋相。

比如,在本收第23—27页。徐老师讲的“颐和”二字,就让我读了冷汗涟涟。我去过好多次颐和园,还真没有弄明白“颐”的本来意思。

徐老师说:“颐”的右边是页,象征头项,与头面颈项有关的大多数以它作偏部首。“颐”的本意是指下巴,确切地说下巴和两边的腮帮子都是“頣”。

徐老师说,颐指气使中的“颐”,就是指努着下巴指派人,不动手,不动嘴,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徐老师说,“颐”被借名用于周易的一个卦象,就是颐卦。震上艮下,上下都是阳爻,看上去就象一张嘴。卦辞是: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说白了就是要善待自己,吃饱了,吃好了。于是,“颐”和“养”成了同义词,颐养天年就是这个意思。

徐老师说,“颐和”从小处说,就是吃的合适,从大处说,就是颐养和气,不偏激,不走极端。

一个字讲出了这么多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很多原来在我脑子竟然是一瓶浆糊。你说,我敢说自己对汉字的原意真正的识义吗?

三不识用。读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对一些字的使用,不是不合现意,就是有违古意,自己对自己的文字统领能力越来越没有信心。

现在,每用一个简化字之外的字,我都要老老实实地百度半天,生怕出某人用“七月流火”来比喻天气热之类的洋象,生怕犯南怀谨老师在《论语别裁》中所批的那个学生所犯的误称“南先生”和“愚生”的错误。

本书中,徐老师讲的字中,也有一些我识得但用得不当的字。

本书83-88页讲的“颈项”二字,就是我过去没有搞明白,但乱用被人笑话过的。骆宾王的《咏鹅》家喻户晓,我就曾经在教小孙子时,把“曲项向天歌”,读成“曲颈向天歌”。女儿为了消除我的流毒,曾经特意一次当着我的面,一字一字地教她的儿子读这首诗,而且特意在读“项”字时,意味深长地看着我读。当时,并没有反应过来,小家伙也不好意思直说。现在看了徐老师的说法,才认识了小丫头当时顾我面子,但又不愿误已子弟的一片匠心。

徐老师说:脖子前面是颈,后面是项。向后弯脖子是曲项,向前弯脖子是曲颈。鹅向天歌是嘴向上,向后弯脖子,当然是曲项了。成语望其项背,就是指跟在别人的后面,只能看到别人的后脖颈子及脊背。

你说,我把这“项”和“颈”混的够意思吧?

我不识体

这里的体,是指我们自己的身体。有的人,经常讲,自已的身体自己知道。你真的知道吗?你真的知道自己的身体喜欢什么?害怕什么?你真的知道如何顺着我们的身体去成长,不人为地给自己的身体找不自在吗?你真的知道一时的身体愉悦与一世的身体健康之间的取舍关系吗?你真的知道某些疾病的危害,懂得在自己身体或亲人有了类似问题时,针对性的趋利避害吗?

看了这本书后,我的结论是:我真的对自己身体,对古人一直强调的很多生活知识的原由,对老者经常唠叨的一些生活常理的依据,还有很多很多的不知道。

本书的第45—50页,徐老师讲了空鼻症的问题,解开了我过去听到的鼻科的医闹比重大的因果迷团。

徐老师说:每个人的鼻头内部是由两片骨头组成的。用食指按下自己的鼻头,能明显感到两片软骨。鼻骨是颅骨的延伸,但鼻骨本身是由酥松的骨质和软骨组成。这种结构是为了方便渗出黏液,也就是鼻涕。髓为骨之液。正常分泌鼻涕,有益于保护、湿润鼻腔黏膜,加湿和过滤空气。擤鼻涕,流鼻涕本身就是排出异物。但如果感染外邪,鼻腔出现炎症就会分泌大量的浓鼻涕,或对花粉等过敏也会打喷嚏,流大量的清鼻涕。这会导致阴精大量流失,伤及骨髓、大脑和肾。中医将人因鼻窦炎而大量流出的浓鼻涕称之为脑漏。流失过多将会影响人的记忆力。

徐老师说,很多医疗恶性事件,与空鼻炎有关。空鼻炎是鼻腔经过手术后,无黏液分泌,鼻空干燥疼痛,每次呼吸都极其痛苦,导致患者无法入睡,最终出现情绪精神失常,导致暴力行为。

徐老师说,阴阳就是这样,平和最好。鼻涕过多是脑漏,没有鼻涕是空鼻。偏离了中和就是病态,素髎穴居中,正好可以用它来调和阴阳。患有空鼻症的人,可以通过针炎素髎穴,还有相应的迎香等穴位,同时配合服滋阴润燥的中药,能够逐步改变鼻腔的气血供应,缓解干鼻症的痛苦。

如果你认真看了这一章,那么,在有家人、亲人、朋友做鼻炎手术时,是不是就可以未雨绸缪,按徐老师讲的办法提前学一点解缓症状的办法呢?相关的医护人员,是不是应该在手术前,就同家属和病人把术后可能的空鼻炎的危害讲明白,让他们提前有一些心理和实质上的物质准备呢?相关的医护人员是不是可以打破中西医的壁垒,把中医和西医的办法都掌握一些,有效缓解病人的痛苦,减少病人极端痛苦的时间,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医闹问题呢?

再如,徐老师在本书72-页讲了咽和喉的故事。让我找到了小时候老辈们一直在讲的“食不语”的科学道理。

徐老师说:细分的话,咽与喉是两回事,咽通食道,喉通气管。如果咽喉并称的话,主要指会厌之上,舌根之下这块地方,俗称嗓子眼。嗓子向下一分为二,分界点是会厌软骨。会厌位于舌骨体后方,上宽下窄,状如花瓣,呼吸时会厌上启,吞咽呕吐时,会厌下盖,以使水谷与气体各循其道,不致有误。

徐老师说,从小时,大人就教育我们吃饭时不要打闹、乱说话,说话时先把嘴里的东西咽下去再说。在外面疯跑回来,气喘吁吁不能马上吃饭喝水,要等气喘匀了,再吃再喝,苦口婆心目的只有一个,就怕咽喉紊乱不分,会厌软骨遮盖不及时或打开过早,把食物或水呛到气管里,或者把吸入的空气吞食到胃里,造成腹痛胀气。老话说的“食不言,寝不语”,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本书第-页,文兵老师讲了我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打饱嗝问题,让我明白了一些养生书经常念叨的饭最好吃七八分饱的科学根据。

徐老师说,饱嗝是胃自主蠕动,迫使胃内气体涌出。是人吃了七八分饱之后的情况,开始打饱融时,你就该停吃了。胃壁说白了是平滑肌,有弹性,有张力,当然就有弹性限度,胃壁被食物不断撑大之后,弹性限长逐步变小,胃内自身蠕动研磨的力量随之减弱。所谓吃到七八分饱,就是要给胃留下二到三成的弹性和弹力,这时胃还能保持着自身的蠕动和节奏,来分泌胃液,搅拌研磨食物,向下输送食糜,向上排出吞咽进去的空气。如果突破这个极限,胃工作起来就会很吃力,若吃到十分饱,胃就基本上停止蠕动了。人年轻时胃壁厚,弹性强,偶尔暴饮暴食也不要紧,很快就会恢复。但如长期这样,胃就会被撑大,下垂,胃壁驰缓失去弹性,严重的胃轻瘫,半球型圆滚的胃蟗会变成瀑布型,变成一烂泥。

例如本书第-页,徐老师讲了中国人不能多喝冰镇饮料的道理,让我知道了女儿不让小孙子喝碳酸饮料的道理。我的小孙子特喜欢喝碳酸饮料,过去我从太原回北京的动车上,列车员发饮料时,在矿泉水和可口可乐之间,我总会挑后者,因为,我的小孙子喜欢喝。我的女儿老批评我不该这样做,说喝碳酸饮料对孩子成长不好。那时,她并没有给我讲清道理,我肯定是我行我素了。读了徐老师的书,我才知道我错了,也借此文身女儿致歉,但我也要说,你不让我们做什么,应该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知道了,会做得更主动,更自觉的,因为,对于第三代,爷爷奶奶心里,满满的只有爱。

徐老师说,有些打假嗝,是由于西方的饮食习惯造成的。碳酸饮料包括冰镇啤酒被喝到胃里。受热之后,二氧化碳气化喷涌而出形成的。这种嗝不是肠胃蠕动造成的,不仅相反它还会掏肠胃蠕动。因为,你的胃把冰镇饲料加热到正常体温,以及二氧化碳汽化,都会消耗胃壁及周边组织的热量和能量,所以无论是短期还是长其饮用冰镇饮料,人胃的温度会降低,会对胃造成伤害,简单来说就是冰镇肠胃,起初使胃蠕动变慢,进而使胃丧失感觉,特别是丧失饥饱的感觉。长此以往,人们会多吃多喝变的肥胖,中国人的体质不适合喝碳酸饮料,这样的嗝不打也罢。

我不懂健

这里的健,是指健身。我们真的知道身与体的关系吗?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健身,什么是健体吗?我们真的懂得如何科学地健身,如何适度地健体吗?

从这本书上,我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知识面的狭窄,看到了自己对身体的一知半解,看到了自己健身养体知识的空白和断档。

在五十岁之前,我对健的识几乎一穷二白。我简单地认为,身和体是一回事,跑步、游戏、打球就是锻炼身体。后来,三次机缘,让我自己知道了自己的无知,知道了身与体的完整概念,内健、外健、心健的的三健知识体系,才逐步的丰富起来。

第一次机缘,是在国网公司青岛一次会上,会议组织者专门在周末,留出半天时间,请西安中医学院的院长给我们讲健身和养生。当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身体的内动与外动的观点。老师说,我们平常的跑步、打球、游戏,主要是身体的外动,这样的锻炼是不完整的。还需要注意加上身体的内动。他所说的身体的内动的标志性行为,就是深呼吸。他说通过深呼吸,肚子里的五脏六腑都动了起来,就起到了按摩脏器的作用。自那个时候起,我有了身体锻炼要内动和外动相结合的理念,一闲下来,就来那么一会深呼吸,让自己的内脏动起来。

第二次机缘,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次探访。我们在心理所听了专家的讲课,参观了他们的健心基地,试用了他们的调心设施,也参加了他们的沙盘活动。这次从老吴教授、王勇老师、邢亚杰老师、李旭培老师、郭晶老师那里,我学到了一个心动的理念:心也可以健。健心的核心,就是要给自己的心找事,让自己的心朝阳光面、积极面、正能量动起来。你的心这样动起来了,消极的、阴郁的、负能量的东西,在你的心中就没有市场了。你的心平静了,你的身体内的水也就平静了,对你的身体的正能量的滋养也就多多益善了。自那个时候起,我有了健身要外动、内动和心动三动结合的理念。经常会在自己身闲的时候,给自己安排读书、打字、深呼吸、自我按摩等活动,让自己身与心忙起来,不给自己的心开小差的机会。

第三次机缘,是读徐老师这本书。它消除了我的“三动”健身观中的浅薄及片面之处。本书1-5页中,文兵老师写到:身与体是两码事。身指身体、体指肢体,分支。身是主干,体是附在躯干上的分支。身是本。体是末。健体容易,因为,四肢肌肉受意识控制。健身难,因为内脏不受意识控制。吃多了,便秘了,你想让肠胃动起来,办不到。胸不舒服了,你想让心跳的规律一些,有力一些,也做不到。很多人不懂真正的健身。中医的气功静坐、站桩,中国武术内家拳、气功和印度的瑜伽,解决的就是健身的修炼方法。你看到了吗?按徐老师的说法,我上面的“三动”论,是不是也有本末倒置、概念不清的问题呢?

书中,徐老师讲的三条科学健身的标准和条件,也让我耳目一新:一是调整呼吸。注意节奏、频率、深浅。现代人焦躁得很,有的坐在办公室内长吁短气,有的打游戏赶进度,上气不接下气。绝大多数人意识不到呼吸之间会有停顿。这个停顿就是息,这个息出不来,人就永远得不到休息。这个息越长,人气血就越充盈,能量释放出来行为做事,人才会有出息。二是要调心,放弃后在的强迫意志,回归自然本能状态,让心自己作主,元神出现,以恢复代偿与自愈功能。三是要四肢不动,或者采取特定姿态姿势,柔和缓慢地运动,以符合或诱发内心的活动。如果没有调息调心的配合,健身很可能变成健体,打太极拳变成了做太极操,自发本能的活动,变成了表演的活动,练拳不成的多,练出一身病的不少。

读完这本书,我的的感觉是:书读的越多,越感到自己对知识的不了解;路走的越长,越感受到对未来之路不确定性的不了解:岁数活的越大,越感觉出对自己人生很多最简单的问题的不了解。

读完这本书,回忆自己走过的六十年,发现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年龄越大,处理事,就会越来越小心谨慎,不敢轻易让自己和家人冒一丝丝风险;年龄越大,就越不敢象年轻时那样快口直断,讲出那么多带定语的意见来;年龄越大,越知道自己已知知识圈外的未知之无边无际,越不敢讲自己是什么专家、能手。

是啊,人越老,读的、经的多了,知识圈大了,视野宽了,未知的知识面了解的越多,看不清的天外天也就越大,越感到自己与大自然相比的眇小,越感到自己学习的欠帐和认知的浅薄,越感到苏格拉底的“我最大的知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的高明,越感到爱因斯坦和芝诺“已知的知识圈越大,圈外自己未知的世界越多”的知识圆圈论的伟大,越能体现到“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可贵。如履薄冰的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如临深渊的讲好每一句话的危机感,就越来越会成为行为的主旋律。

本文中举了一些自己读了本书之后,感觉到的自己无知。后面,我还计划陆续从思维、情绪、吃喝、着装、运动等几条主线,去盘点一下自己更多的无知。

知无知,是知的开始。不知自己的无知,在行家里手面前炫耀自己的无知,让别人背过身去偷笑,才是最可怕的。

「悦读之境」

·END·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

长按下方







































哪家白癜风医院最权威
哪家白癜风治疗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huayuanjiu.com/tgyys/769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