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在线
医院的沿革
医院诞生于缺医少药的民国三十年代。那时,于都卫生事业极不发达,人们看病常求那些技不精、药类少的江湖郎中,一旦流行病疫蔓延,却束手无策。苏区期间,情况有所好转,各区设立了以中草药为主的简易诊疗所,县医院医院,人们看病方便多了。民国二十四年(年)四月,于都县临时诊所(医院的前身)在县城儒林巷开设,使人们看病多了一个去处。但由于社会腐败,全县缺医少药状况依然无法改变。民国三十二年(年),于都痢疾、霍乱流行,患者四处求医,却难以求生,人们携儿带女,背井离乡,逃往外地。民国三十五年(年),全县仅有3家医院,从业人员人。西医诊所所,从业人员5人。病床甚少,设备简陋,药类残缺不全,只能靠草药、针灸、灯火等治疗皮毛之疾。同年,银坑首先流行流脑,然后迅速蔓延全县,患者大至60多岁,小至二、三岁,死亡过半。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对于当时无法治疗的恶性传染病麻风病患者,只好用最简单、最愚昧的方法——活埋或火烧结束患者的生命。
建国后,于都卫生事业面貌一新,医院生机盎然。年,于都县支前委员会接管了县卫生院。次年,县人民政府任命罗汝霖为县卫生院院长。年,全县组成专门队伍,采取“查一片、清一片、治一片”的方法,对恶性疾病进行普查普治工作,县卫生院医务工作者同其它医疗工作者一道,不顾严寒酷暑、山高路远,足迹遍及于都每个角落。不久,猖獗一时的疟疾、丝虫病、霍乱等顽敌终被无畏的白衣卫士消灭了。同时,也杜绝了天花、地甲病在县内的蔓延。年,县内除有麻风病流行外,还有钩端螺旋体、流脑、白喉、麻疹、百日咳、传染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14种传染病。根据中共中央“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号召,于都县卫生院积极参加县卫生局组织的全县范围内的计划免疫工作,先后对城乡儿童进行牛痘、卡介苗、霍乱菌苗等十几种疫苗的预防接种注射,还多次进行全县性的消毒工作,传染病发病率达到国际最低水平线。年,医院积极参与全县性的妇科病检查,全县受检人数达余人,查出有各类妇科病的余人,患病妇女当即得到兔费治疗,95%以上的患者得到康复,于都当年因而被评为全省治疗妇女“二病”先进县。
由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人们寿龄普遍提高。民国期间,全县人平寿龄仅有35岁,年人口普查时,平均寿龄64.83岁。此后,人们的健康状况更趋良好,寿龄不断提高,有人概括为:看医治病不忧愁,七十老翁不希奇;国泰民安逢盛世,男女老少皆欢喜。
机构设置日趋合理,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医院由年的临时诊疗所,发展至今天全医院,中间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机构由小变大,人员由少变多。初时,医院为县立诊疗所,年改为县卫生院,年改为医院至今。诊疗所设在县城懦林巷,当时仅有职员3人。年卫生院迁入县城西门刘家祠时,职员增加了人,观察床只设了张,仅有内科、外科、妇产科、药房等。科室甚少,人员不多,这便是医院最初的雏形。发展至年,医院科室齐全,设置了“四室二部二十三科”,即行政办公室、政工科、医务科、门诊部、护理部、预防保健科、公费医疗科、设备科、信息科、财务科、总务科、保卫科、内科、外一科、外二科、儿科、传染科、妇产科、五官科、急诊科、中医科、手术室、药剂科、制剂室、放射科、康复理疗科、功能科、检验科}、供应室等,在编职工人,其中有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78人、初级职称人员(含技术工人)07人,未获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18人。医院机构趋于完善,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水平专业化上档次。
医疗技术精益求精,医疗设施日新月异。五十年代,医院医务人员很少,技术水平也较低。六十年代,全院掀起了技术革新高潮,当时提出革新和科研项目81项,但在“文革”时期,技术创新受阻。八十年代,技术创新重新开始。九十年代,医院以“科技兴院,质量建院”为指针,不断采用或引进医疗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医院医疗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空白。年,医院能做肝大叶切除,颅脑开启,脑脊膜膨出修复等手术。医院药剂科可制普通药剂0余种,灭菌制剂6种,产品合格率%。—年,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90项;医务人员发表论文篇。单是年一年就发表论文44篇,是历年来发表最多的一年。年,医院开通了电脑远程会诊,与远在上海的医疗专家直接开展技术交流与协作,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年,医院开展的新技术项目难度较大,如小脑异物血肿清除术、颅骨缺损修补术、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治疗难治性消化道穿孔、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骨折、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术、心包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心包炎、肝素在急性心梗的运用、胃肠减压加思密达灌注治疗胃肠功能衰竭、腹膜下脱袖式子宫全切术等,许多过去不能做的手术今天都能做了。当然,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得益于先进的医疗器械设备的支持。解放初,医院中医看病主要靠“三个指头一个脉枕”,西医看病也只靠一支体温表、一副听诊器和一台血压计当家。年,医院开始有X光机,发展到年,医院拥有病床00多张,毫安、00毫安、30毫安X光机各1台,还有心电图、A型、B型超声波诊断仪,落地超声波治疗仪,脑血流图机,万分之一天平,电光比色计,超声心动图等一批高精诊断仪器。—年,医院投入资金.56万元,购置了电脑变频电刀、心脏急救监护装置、17项血球计数仪、脑电地形图仪、乳腺钼靶ⅹ光机、CT诊断机、超声彩色图像分析仪、酶标仪、尿道膀胱镜、微循环检测分析仪、波谱治疗仪、红外乳腺诊断仪、电微波治疗仪、红外烧伤治疗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智能放免测量仪、低速冷冻多管离心机、电子胃镜、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仪、多用途碎石诊断治疗机、全能麻醉机、微型电脑新生儿抢救台、电脑骨折愈合仪、照相裂隙灯显微镜、冷光子母手术无影灯、微波治疗仪、远程会诊系统、牙科综合治疗机、全导自动分析心电图机、手术显微镜、凝血仪等,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无疑使医务人员如虎添翼,工作得心应手。
管理水平稳上台阶,防疫保健服务到家。三十年代中期,县立诊疗所设立时,职员只有3人,管理非常简单。次年改县卫生院时,情况相近。解放初,县支前委员会接管了县卫生院,县政府对县卫生院进行了改组,卫生院承担了繁重的医疗业务,还兼管了卫生行政、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工作,管理工作日渐增多。年,县卫生院改称医院,医院由以医疗、预防、行政全面性机构改为以医医院,当时有病床70张,使用率87%,行政管理、医疗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势头。3年,医院建立或健全了医疗管理规章制度10项,内容涉及保护性医疗、检查核对、分级护理、病历书写、病例讨论、查房、交接班、抢救、手术讨论、消毒隔离等各项制度。但在“文革”时期,医院领导权被文化大革命造反派夺取,医疗管理一度陷于混乱状态。医院、县防疫站、县药材公司3家曾经合并过,后因管理等诸多因素又分开了。八十年代初,医院或恢复、或制订了各种医疗规章制度(各科室规章制度共8种),建立了病房探视制度等。八十年代中期,医院制订了《卫生改革方案》,规定了机构设置、人事配备及管辖范围。医院坚持总值班制、主治医师门诊制、三级医生负责制和查房制,各项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年,医院健全了组织机构,设立了科研小组创“三优”领导小组、“爱卫”领导小组和医德医风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廉政制度及院长、书记接待日制度。次年,医院开展“医院作风、提高医护质量”的整风运动,各科室从思想上找根源、从作风上找差距、从管理上找漏洞、从班子上找责任,把“行风”建设纳入全面的质量管理中,杜绝了医务人员对病人“冷、硬、顶、推”的不良现象。年,县卫生局、财政局、物价局、劳动人事局制定了《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医院对照《细则》,医院的科学管理。年,医院按分级管理要求调整了科室设置,各科室按分级管理要求配备人员、设备,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年,中华医院评审委员会认定医院为“医院”,医院的管理水平从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卫生防疫保健工作自然也做得相当出色。早在年,县卫生院便设立了卫生防疫股,负责全县的卫生、防疫工作。年,县卫生院内的县地方病防治站与妇幼保健站合并为县防疫保健站,全县的卫生防疫保健工作首先从组织上得到落实。五、六十年代,医院常常组织医务人员深人厂矿农村,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疏沟渠、清垃圾、改水井、灭“八病”、除“四害”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医院还组织医疗队下乡进行牛痘苗、卡介苗等预防接种工作,不遗余力地消灭疟疾、控制麻风病的发生、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暴发,对学生及时进行健康检查等,有力地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后防疫保健工作仍在不断地向前推进,至九十年代,医院的院容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防疫保健制度化、规范化,爱国卫生、健康检查、母婴保健等工作有条不紊,医院还通过了省、医院的评估验收及复查等工作,防疫保健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民国二十四年(年)四月十四日,成立于都县临时诊疗所,所址设在县城儒林巷,职员3人。年底,改称于都县立诊疗所。
民国二十五年(年),县立诊疗所改为于都县卫生院。属乙级卫生院。
民国二十八年(年)冬,县卫生院迁入县城西门刘家祠,有职员5人。设内科、外科、妇产科、药房,有观察床张。
民国三十二年(年),有医务人员7人、勤杂工1人。
民国三十七年(年)5月,院址迁县城黄家祠(原县总工会家属区),有职工8人,木板房5间,病床5张。
年8月13日于都解放,县支前委员会于17日接管县卫生院。0年3月,县人民政府对县卫生院进行改组,并任命罗汝霖为县卫生院院长。院始接病人住院。县卫生院除担负医疗业务外,还兼管卫生行政、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工作。9月设立总务股。1月,县卫生院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组建江西省卫生工作协会于都分会,罗汝霖任主任委员。
1年1月,县公安局会同县卫生院医院使用,于次月迁入,并修建食堂、厨房、化验室各1间。门诊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有病床16张。5月,县卫生院首次培训妇幼保健员,10—1月培训第二批妇幼保健员31名。
年,增设中医部,设立妇幼保健站,6月成立医疗预防股,9月成立卫生防疫股,同年增设中医部,设立妇幼保健站。10月,县卫生院首次培训新法接生员55人,1月培训66人,培训时间1个月。11月,全县党、政、群机关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
年1月县卫生院与县政府卫生科实行科院合署办公。4月成立院长办公室。同年,院工会成立。
5年3月,院团支部成立。
6年7月,中共于都县卫生院支部委员会成立。8月开展全县麻风病普查工作。1月,院福利委员会成立。
7年3月,院增产节约委员会成立。5月18日院务管理委员会成立,年改称院务委员会。
8年7月下旬,于都卫生学校创办,学制3年,校址设在县卫生院,首期招医生班40名。1年有3个班名学生,年5月停办。9月,设立地方病防治站,年改称县防疫保健站。同年院科学研究委员会成立,并编印《科学研究技术革新汇编》。
9年1月,设立内科、外科、妇产科、辅助科、护理室。4月,在县卫生院院内设立于都县中医研究所,卫生局副局长袁文婺兼任所长,孙浩如任副所长,有中医师4人,病床0张,主要开展针灸、腹膜炎、肠梗阻、白喉、肝硬化腹水等科研项目,年并入医院。
年11月4日,县卫生院改称医院,由以医疗、预防、行政全面性机构改为以医医院。有病床70张,使用率87%。
3年1月成立中医科。5月日院避孕指导室设立。
4年1月,护理室改称护理部。5月设立药剂科。8月7日,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院抢救领导小组成立。
5年院急诊室设立,6年3月改称急诊科。同年开始实行4小时门诊值班制。
6年,医院工作区开始向县城城郊今环城路18号扩展。
7年月,医院领导权被文化大革命造反派夺取。11月院按摩室设立。
8年10月3日,医院、县防疫站、县药材公司三家合并为于都县医药卫生处,下设政宣组、防治组、行政组,处址设在医院。
年1月16日,成立于都县医药卫生处革命委员会领导小组。
年1月,撤销县医药卫生处,三家分开,恢复医院,成立医院革命委员会。9月院攻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小组成立。
年1月,恢复设立内科、外科、中医科、辅助科、总务科,实行分科管理。1月19日院科学研究小组成立。
4年1月院妇女委员会成立。年改称女职工委员会。
5年,病床增至10张。
年8月,赣州地区卫生学校于都分校开办。秋,在老住院部设立赣州地区卫生学校于都分校,面向18个县(市)招医生班50名学员,学制3年。0年招护士班50名学员,生源以于都、赣州为主。
9年3月,设立政工科,恢复妇产科。4月,设立放射科、检验室。
0年3月,设立门诊组。3年改称门诊部。
1年3月院医疗事故鉴定小组成立。7月15日,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成立。
年5月,设立传染科。
年1月30日,县政府批复,医院下设人秘股、医防股、总务股、门诊部;临床医技科室设内科、外科、传染科、中医科、妇产科、放射科、药剂科、检验科。
3年3月4日,县政府批复,医院增设保健股。同月,设立手术室。
5年,设“一室二部十二科”,即:办公室、门诊部、护理部、保健科、总务科、财务科、内科、外科、传染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放射科、药剂科、检验科。有职工17人(含合同制工人10人)。1月18日,院急救小组成立。
6年3月,增设急诊科。
7年4月7日,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医院定事业编制人员5人。是年,增设供应室。11月,全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同月,院技术管理委员会、院健康宣传领导小组成立。
9年6月设立功能检查科。7月0日,院普法领导小组成立。
年8月3日,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医院增设公费医疗门诊部(股级),配事业编制17名。
年1月日,院公费医疗诊断领导小组成立。
年6月,院劳动鉴定技术小组成立。
年1月6日,院医疗服务中心设立。1月16日院医疗管理委员会成立。3月日,院制剂室设立。
4年6月4日,外科分设为外一科、外二科、手术室,增设康复理疗科、家庭病床科。
年3月,增设儿科、设备科、信息科。9月,医院被国家卫生部、国际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医院”。
年1月14日,医院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医院。1月15日,院离退休人员管理委员会成立。1月日,院自筹资金建立血库。11月11日,院结核病诊治小组成立。
8年4月4日,院碎石中心建立。
年月5日,成立10医疗急救中心。
年1月,医院设“四室二部二十三科”,即行政办公室、政工科、医务科、门诊部、护理部、预防保健科、公费医疗科、设备科、信息科、财务科、总务科、保卫科、内科、外一科、外二科、儿科、传染科、妇产科、五官科、急诊科、中医科、手术室、药剂科、制剂室、放射科、康复理疗科、功能科、检验科、供应室。有职工96人(女人)。(选自《医院志》)
于都古代的人口情况锦绣龙溪千古名篇出于都周敦颐与于都罗田岩
水府庙的故事
于都县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于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学实
于都“伍保公”的传说
爱于都在线爱上方志于都
◆来源:(供稿:于都县志办)??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备注:本文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报料、投稿、合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