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辨证失误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辨证的正确和失误,是医生对疾病认识的两种反映结果,必然与相关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证”是中医临床论治时最基本的单元,因此,“辨证”是中医最基本的临床法则,正如著名医家赵锡武说:“有病始有证,辨证方能识病,识病后可以施治”。辨证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法、方药能否切中病机,关系到临床能否及时、有效地施治。所以,临床不论采用何种方法诊断骨病,都首先必须正确地辨证。何天佐认为,临床要做到正确辨证,至少应注意如下三点:
1.认识并克服导致辨证失误的原因
由于辨证是医生对疾病认识的反映,而辨证的正确和失误,是医生对疾病认识的两种反映结果,必然与相关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就辨证失误的原因来说,不外乎主观与客观两类。
(1)主观原因:辨证失误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思维观点和方法。因辨证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去认识疾病的本质规律(病机),故辨证是正确还是失误,与思维观点和方法的恰当与否密切相关。临床上大量的辨证失误教训业已说明,片面、静止和主观性的思维,是导致辨证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运用四诊收集病情资料,若片面地夸大某一诊的作用,而忽视四诊合参,把复杂多变的病情看得简单、绝对化,就得不到关于病情的全面资料,辨证也难以符合客观事实——病机。在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方法,揭示疾病的本质规律时,倘若出现下列任一情况,都会导致辨证失误:①对四诊所得资料没有分清主次;②没抓住“阴阳”这一主要矛盾;③未辨明寒热虚实的真假;④未深入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整个过程;⑤未掌握内在脏腑的病变。其次是理论知识。中医学是以精气学说为基石、阴阳学说为总纲、五行学说为理论框架、藏象学说为中心的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如果对其缺乏较为系统的认识和掌握,那么在临床辨证时失误的可能性就会加大。以对“发热”患者辨证为例,若不懂得“气虚发热”“血瘀发热”等发热理论的具体内容,而只知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则往往把“发热”笼统地辨为“阴虚发热”证,失误就在所难免。再次,就是素质和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四诊开始,到做出“综合判断”,即辨证分型这一过程,几乎全是凭医生的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所以医生的心理活动能否正确地对患者的机体状态做出反应,直接关系到辨证的正确和失误,而辨证时的心理活动,则取决于医生的素质和心理状态。有关辨证失误的医生常见素质和心理状态为:①中医理论知识欠缺,临床经验不足。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③性格轻浮,或冷漠,或粗暴。④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⑤自信心不足或过分。⑥分心(注意力不集中)。⑦感情倾向。⑧暗示心理。当然,素质和心理状态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相互影响。
(2)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也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辨证时限和病程。如中医门诊,当就诊者纷纷排队候诊时,医生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得迅速辨证,客观情况不允许医生无时间限制地对患者的病情全面观察、了解,只能有选择、有目的地望、闻、问、切,只能在不很完善或很不完善或相对完善的病情资料基础上进行辨证,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辨证失误的可能。特别是任何疾病都有一个自然显现的过程,有的患者就诊时的症状、体征,若尚不足以暴露病机,则这也从客观上不利于辨证。二是检测手段。中医辨证的检测手段主要是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由于这些方法主要凭医生的感官直接诊察疾病,而人的感官因生理状态或其他因素影响,容易产生错觉,不同的人其感官灵敏度也不同,且医生和患者的主观感觉都可能出现差异(因为人的感觉比较粗糙、笼统),加之四诊所得的病情资料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如脉象快慢的程度、发热的程度等,都难以用精确的量来规定。所以这就决定了四诊所得的病情资料不可能完全真实地反映病情,同时也就客观地决定了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具有失误的可能性。三是临床实践与经验。临床辨证的实践性极强,而经验来自实践,因此临床经验的多少在辨证中显得极为重要。即使理论知识学的时间长、内容多,倘若没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单纯纸上谈兵,也会出现辨证失误。但是临床经验的积累,除了靠医生的主观努力外,还需一个客观的实践过程。老中医之所以“经验丰富”,主要因其“老”,“老”正说明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所以临床实践少因而经验不足,是临床辨证失误的常见客观原因之一。
针对上述辨证失误的主客观原因,在临床辨证中应该:①坚持整体的、发展的、唯物的观点,运用辨证分析的方法;②系统地认识和掌握中医学理论;③提高自身素质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④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全面收集病情资料并加以全面地分析;⑤合理运用西医学理化检测等手段;⑥借鉴他人的临床经验。以此自觉地排除失误之因对辨证的干扰。
认识了辨证失误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克服措施,就有可能正确辨证。
2.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病情中辨识主证
主证是决定和影响次证的存在及发展的症状,是反映疾病本质和反映疾病病程阶段中的病理特征,以及决定疾病进退的症状。要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必须善于抓住主证,细致分析主证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力求“丝丝入扣”。临床上,主要从症状的轻重缓急、先后因果和真假同异辨识主证。
轻重缓急是症状主次表现的一种形式。比如外感风寒出现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同时偶尔也有轻微的咳喘、呕恶、食少等脏腑症状,此时只要从辛温解表论治,咳喘、呕恶、食少等脏腑症状即可随汗而解。因此,凡由外感影响脏腑功能活动时,外邪较重,应以外邪阶段症状为主证。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同时感受两种以上的病邪,如风、寒、湿杂至为痹;并且还会因人的体质不同,出现的症状也有轻重不同。辨证时要衡量各种致病因素所占的分量,即偏多偏少、偏轻偏重,而决定治疗方案。如辨痹证,应根据感受风、寒、湿邪的轻重不同,辨识行痹、痛痹、着痹。当然,外邪入里时,则以里证为主。骨病多系慢性病证,在其发展过程中,如出现较急的症状,也属主证,如骨髓炎有局部化脓者,若出现全身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症状,则以全身症状为主证。
疾病的症状大都不同时出现,往往有先后之分。先出现的症状有时又成为后出现的症状的原因,所以分清主次要“由此及彼”,从症状出现的先后来辨别。如咳喘腹胀,既可以是肺病累脾,也可以是脾病累肺。如何分清在肺在脾,前人总结了经验:“先喘后胀病在肺,先胀后喘病在脾”。这是由于肺脾两脏在功能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临床上必须以症状出现的先后分清主次,从因果上找出它的病变所在,不能不分先后主次地盲目论治。
疾病表现有时又可出现真、假、异、同等现象。比如《内经》所述:“阴盛格阳”“阳盛格阴”“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等。这类证候的主证往往被假象所掩盖,辨别时必须由表及里,细致入微,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于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临床所见症状常交叉出现,有时出现两种证候表现,而病机只在一个方面,或症状表现在这一方面,而病机实起于另一方面,这就应同中辨异,找出其主证。如呕吐属胃,肝气犯胃则胁痛、恶心、呕吐,此时呕吐虽与胃有关,但根源实为肝所致。有时症状表现大致相同,只是舌苔脉象有些差异,又须从舌脉上着眼加以分辨。
3.运用辨证思维中的“否定法”
中医辨证的目的是通过辨证思维给疾病下一个确切、肯定的结论。然而,从思维的方法学的角度看,肯定是建立在否定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就是要把似是而非的征象一一否定掉,才有可能得出肯定的结论。因此,运用“否定法”,有助于从复杂的症状中分辨主证与次证。结合中医辨证的临床特点,可从三个方面运用“否定法”。
一是自身否定法。
即根据患者本身的病情而否定某些病证的方法。①问诊中患者述说的“无疼痛”“不恶心”等,或体征包括舌象、脉象无某种病理改变,均可作为否定某些病证的依据。如同西医学也常以某些阴性体征来否定其相关的疾病一样。②患者所表现的某些次要症状如果与主要症状没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否定与次要症状相关的病证。③根据患者某些自身矛盾的症状,透过现象探求本质,辨别真伪,否定似是而非的病证,如对“真假寒热证”的辨别。
二是对比否定法。
即针对患者的病情,通过与相似病证进行比较鉴别从而否定某些病证的方法。①一种病往往由于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证型。各型的主要症状虽然一致,但其主证所表现的特点还是有所区别的。如“骨痨”一病,常分为阴证未溃、已溃和阳证未溃、已溃,以“未溃”型为例,阴证未溃型的特点是患部皮肤色暗或青白,局部不热或低热,不肿或微肿,无头或根足散漫,局部隐痛或疼痛,夜痛甚;阳证未溃型则以患部皮肤红肿,局部焮热、疼痛为特点。因此,我们在辨证时只有针对其主证,将该病各型之主证所表现的特点通过对比而进行鉴别,从而否定似是而非的证型,得出准确的辨证结果。②在对比主证的同时,还应对比次要症状及体征。仍以骨痨“未溃”型为例,阴证未溃的伴随症状、体征主要有慢性消耗性病容、患部周围肌肉萎缩、关节功能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迟、涩等;阳证未溃型则伴见患部周围肌肉痉挛、关节屈曲,潮热或寒热交替,盗汗,甚至咳痰咯血,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通过进一步比较次要症状及体征,这样才能使辨证更为准确。
三是试治否定法。
对于复杂的病证难以确诊时,可进行诊断性治疗,如果治疗有效,证明原来的辨证是正确的;反之便可以否定原来的辨证。这种诊断性治疗,前人早已运用于临床,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云:“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即是明证。值得说明的是,诊断性治疗是通过治疗的效应来证实辨证的正确与否,因此,其治疗方法应掌握准确,否则就无法证实辨证的正确与否了。
名家简介
何天佐,年2月生,蒙古族,大学学历,医院院长。自幼跟随父亲何仁甫学医习武,全面继承了何氏骨科。迄今从事中医骨科临床工作40余年,在医疗、科研、学术、医院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独特的专长,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本文来源于《何天佐医论医案集》。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何天佐医论医案集》,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编辑推荐
本书根据妇科疾病的分类对每首流派名方的方源、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医案等进行介绍,系统反映了当代妇科流派名方的最新应用和研究成果。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病案,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从而获得更好的临床帮助。本书融理、法、方、药与实践为一体,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妇科临床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学生参考使用。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治疗头部白癜风的有效偏方治疗白斑医院